□ZH爱如空气
近期,全市各中小学开学后,“校讯通”再次引起家长们的关注。自本月起,每月10元费用的“校讯通”降至5元。但据媒体报道,这次降价虽然降幅较大,但部分家长并不买账,一些家长希望以“微信”取代短信形式的“校讯通”,以获得更实惠的信息接收方式。
“校讯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加强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实行家校互动,在教育教学和培养学生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曾受到部分学生家长的欢迎。但由于“校讯通”一般是由学校与一些运营商进行合作,其收费并没有列入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项目,再加上其标准不一以及服务质量的问题,也经常受到部分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的质疑,甚至一度成为教育行风投诉的热点。
应该说,学校开通“校讯通”,让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多了一条便捷的渠道,有利于家长随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是学校教育与家庭互动较好的一种方式。但是“校讯通”收费如何才更合理则值得商榷。特别是随着微信、QQ等互联网及时通信工具的普及,“校讯通”的作用已不如从前,“校讯通”还要不要收费、怎么收,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虽然目前“校讯通”是自愿使用,但据笔者了解,如果不使用“校讯通”,家长很有可能收不到学校或老师发的一些关键信息,因此不得不使用这一服务。
在笔者看来,“校讯通”作为家长与教师沟通的工具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家长“被自愿”成为电信运营商的一种牟利手段,则违背了教育管理的初衷。对于学生在校的表现、学习情况和所取得的成绩,学校都应该无偿地告诉家长,这是责任与义务,而今通过收费的“校讯通”来告知家长,有让众家长产生“校讯通”变身为经营色彩浓厚的“财富通”的疑虑。
不可否认,“校讯通”有其技术优越性,但做好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校讯通”的互动模式,而理应包括电话联系、家访、家长会、微信等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形式。笔者认为,相关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重新审视设立“校讯通”是否真有必要和可行。如暂时取消确有困难,至少应规范其使用和操作,并探讨以更合适、更有效简便、更人性化的方式替代之。此外,学校和老师也要进一步回归到教育教学和培养人才的本质上来。(作者系珠海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