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香港拍卖会没看够?这一整条街的宝贝让你过足古董瘾
2015-09-11 07:10:40
 

  9月9日,一名模特向媒体展示翡翠“豌豆”配钻石耳坠,和天然翡翠配珐琅彩、宝石及钻石别针。新华社发(伍永健 摄)

  9月,香港再次迎来年度秋季拍卖,世界知名拍卖行、大批全球买家再度云集香港。作为全球著名的古董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佳士得、苏富比等拍卖行每年都会在此举办春、秋两季大型拍卖会,各种艺术品、古董在香港遇到新主。圆明园十二兽首中的牛首、猴首、虎首、马首就是先后经香港重回中国内地的。

  除了大型拍卖,香港的民间古董收藏也非常丰富。一个多世纪以来,作为中国内地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和港口,品种繁多的文物经香港流进流出。期间,大批古董文物收藏于港。

  位于中环的荷李活道和摩罗上街并称为古董街,是香港知名的古董集中地。20世纪40年代,内地社会动荡不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古玩商号纷纷迁来香港。一时间,荷李活道、摩罗上街一带的古玩商铺鳞次栉比,繁荣异常。

香港古董街(资料图)

  荷李活道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今天的荷李活道两旁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家古董店,多数店铺的面积不过十几平方米,光看外表并不起眼。店内却别有一番乾坤,各种古旧玩意儿陈列其中。瓷玉器、铜器、珠宝、漆器、字画、烟壶、陶瓷,中国和西洋的古董比比皆是。

  上世纪80年代末,大量内地古董文物外流。一篇流传较广的文章《大劫掠:中国文物流失经历的四次浪潮》是这样描述的,改革开放后,内地出现了文物走私浪潮,香港成为文物走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内地的文物到了香港,随后流散到了美国、中国台湾、日本、东南亚、挪威、丹麦与荷兰,德国、法国更不用说了,直接到香港来进货。继伦敦、纽约之后,香港在上世纪80年代后凭借大量内地走私文物,迅速成为世界第三大文物艺术品中心。

  许多古董几经辗转,最终流到香港藏家手中。荷里活道的一位古董商陈荣基告诉记者,二十几年前自己经手了不少内地古董。其中,不少是两岸刚刚开放探亲时,台湾商人在大陆采购,途径香港时转卖给他的。店内至今还有一些当时留存下来的银器和玉器,价格都已不菲。

  大量华人经营古董生意的同时,香港古董街上由外国人经营的古董店也屡见不鲜,有的装潢高雅别致,有些却好似杂货铺,但任意走进一家,都有丰富藏品。既有外表精美的西洋漆器,也有装裱讲究的中国字画卷轴。

  虽身处繁华闹市,古董街却不像商场、酒吧那样热闹。多数古董店的老板悠闲自得地坐在店内,即便有客上门也不急着起身,仍旧摇着一把蒲扇,继续拂拭手中的藏品。客人可以在店铺里花上很长时间观赏、把玩心仪的古玩。与铜锣湾、尖沙咀等商业旺地相比,安逸、宁静的古董店无喧嚣之音。

  记者前去采访时,一家旧木装潢的古董店里,头发花白的老掌柜坐在柜台前,正拿着放大镜仔细观摩瓷器。他低着头,非常专注,许久才发现店里来了客人。他说,自己正在帮客人鉴别藏品的年代。

  “来店的客人不多,有时一下午就两、三个。”老掌柜说,“客不在多,识货要靠知识文化,还要靠眼缘和感觉。有时眼缘对了,我能和客人聊好几个小时,聊东西(古玩)、聊故事,买不买东西不重要。生意成不成,要看缘分。”(陈雨萌)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