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致敬华文教师:总有一种坚守让我们泪流满面
作者:李明阳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这样一群教师,用自己一生甚至一个家族的精力,坚定地守护着中华文化的血脉。从偏僻的马达加斯加小岛,到繁华的澳大利亚都市……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也许他们的教学条件简陋,也许他们已经白发苍苍,也许他们的学生已经是“华二代”、“华三代”,有些已经不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东方面孔,但是这群海外华文教师们,依然为维系那一丝中华文化的精神,默默耕耘奋斗。在2015年中国教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向这些老师们致敬!
马达加斯加:七十年华校的升旗仪式
费努阿里武·阿齐纳纳纳,马达加斯加塔马塔夫省的一个边远小城。
朝阳初起。近70岁的老华侨陈汝沾穿上雪白整洁的白衬衫,整理好领带,戴上墨镜,走向他负责管理的华侨学校--中山学校。这里,将举行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而每次,都将升起中国和马达加斯加两面国旗。
马达加斯加东北海岸小县城费努阿里武·阿齐纳纳纳,中山学校举行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新华社 何险峰 摄)
中山学校始创于1938年,当时马达加斯加的华人有钱捐钱,有物捐物,创办起了这所学校。以后无论马达加斯加政局如何变幻,华人多么艰难,这所学校从未关闭过。
1945年出生于这里的陈汝沾一生都没有离开,他在这所学校当了四十年的校长。尽管他患有眼疾,不能晒太阳,喉咙也开过刀,但他从不缺席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
2015年春节,国侨办“四海同春”节目组千里迢迢,由一位原天安门国旗班战士,亲自将一面五星红旗送到中山学校,为这所走过近八十年风雨的华校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升旗仪式。
让陈汝沾欣慰的是,随着国家强大,学汉语的学生越来越多。目前中山学校已经发展成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综合型私立学校,这里的学生人数已经超过800名。汉语仍然是这里的必修课,而《三字经》从学校创立到现在,仍是教学内容之一。去年,学校在中国的帮助下,盖起了新的教学楼,老华侨多年来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
陈汝沾在中山学校的历任学校负责人相片前。(新华社记 何险峰 摄)
柬埔寨:三代致力华文教育 薪火相传五十年
皮肤黝黑、穿着朴素,这位名叫王潭的老人家给人印象并不特别。祖籍海南文昌市的王潭从教53年,至今仍活跃在柬埔寨华文学校的三尺讲台上。不仅如此,包含他在内,家中4位兄弟几十年来相继投身于柬埔寨的华文教育事业,这个家族就是华文教育在柬埔寨薪火相传的一个缩影。
“父亲解放前在大陆就是老师,上世纪40年代举家迁移柬埔寨后,看到当地华文教育的落后,毅然中断经商,回归讲台。家庭的熏陶让我们兄弟都秉持用教育传承中华文化的理念。”王潭透露。
海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代表团与柬埔寨集成学校及柬埔寨海南同乡会代表合影。
“从1962年起,我先后在柬埔寨4所学校教过书,随着华文教育逐渐深入柬埔寨,同时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在柬埔寨投资,很多的柬埔寨家庭都愿意将孩子送至华文学校。”王潭说。
“每个人都有梦想,我们兄弟的梦想就是能为促进中柬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
澳大利亚:免费办学四十载守住文化根
1975年,澳大利亚华人于筑生和丈夫吴光华创办了墨尔本中华民族学校,并共同编写了中文教材。创办初期,为了节省费用,只能用最简陋、最便宜的油刷机,一张张地为学生们印刷教材。但是,师生们共同克服困难,使学校发展出现良好势头,附近的华裔学生纷纷入学,也有更多的社区愿意将服务中心借给他们周末使用。于筑生创办的华文学校仍然坚持了10年全部免费,学校学生人数从70多人迅速增加到3000多人,生源范围覆盖了当地的9个社区。
墨尔本中华民族学校学生举行2015年母亲节活动
在周末中文学校,于筑生总是最忙碌的那位教师。当其他老师有事时, 她一个人要教3个不同年级,一间教室容纳不下,她就把学生转移到大厅上课。先教高年级,低年级就复习上周学习的功课。教学采取大孩带小孩方法,高年级学懂了,就要他们试着一对一地帮助低年级的同学们。于筑生说,3个小时下来,除了又累又渴外,看到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模样,她感到更多的是欣慰。
墨尔本中华民族学校现已成为当地最大的中文学校,学校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7000多人。
“日久他乡是故乡,晨昏需上祖宗香”。在海外,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者,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多少年月,不能舍弃的,依然是那一缕文化的血脉。在2015年中国教师节到来之际,祝所有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者们节日快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