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毅(中山)
近年来,受功利的社会风气影响,教师节逐渐异化成“谢师节”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少数教师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让绝大多数师德端正的教师一起背了“黑锅”。每逢教师节,众多学生家长陷入了“送还是不送礼”的纠结:送,是个不小的负担;不送,则又担心礼数不周,自家孩子被另眼看待,甚至被打入“冷宫”。在这个潜规则下,不收礼的教师,也许会被视作异类;而不送礼的家长,也难逃不识时务之嫌。
造成目前送礼成风的局面,家长和教师都有责任。先说教师,在监管制度还不尽完善的时候,就会产生“不收白不收”“收了更精彩”的心理。如果教师能坚守底线,做到坚决不收,且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尽心尽责,家长自然不会去赶子女送礼。再说家长,不应该把任何事情都寄托在教师身上,要认识到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成才是不能靠送礼送出来的。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就该做好表率,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自觉制止送礼这种不当行为。而教育部门的“红头文件”也要及时出台传达,给教师套上“紧箍圈”,对于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将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降职,严重的甚至开除处分。
诚然,尊师重道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孩子们借“节”表达对老师的尊敬,无可厚非。因而,无论教育部门还是学校,应该给学生开辟向老师表达心意的渠道,比如,一个电话或短信的真诚问候,一条微信或微博的微笑表情,一张贺卡、一束鲜花,甚至在学校举行简单的“谢师会”,邀请家长和学生参加,这何尝不是给老师的最好礼物?唯有建立新型健康的家校关系,才能增进和谐融洽的师生感情,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