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人群,他们拥有两国血统,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被纠结的身份和复杂的心情所困扰——《问血》的作者佐藤升(王升)正是这样一个拥有中日两国血统的年轻人。近日,小说《问血》正式与读者见面。25日,佐藤升携新书《问血》来哈签售。曾在哈尔滨学习生活过几年的作者,对哈尔滨这座城市富有感情。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问血》的作者,对他做了一次专访。
许多“第一次”都在哈尔滨
佐藤升12岁到15岁的少年时代是在哈尔滨德强学校度过的。此次来哈签售,再次踏上这片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他十分激动。他回忆到:刚到哈尔滨时,自己一点中文都不会说。在哈尔滨学习的这段时间最大收获就是,在学习中文的同时慢慢形成了新的思维方式。那时在哈留学接触到了很多人,第一次有人教会我中文、第一次谈恋爱。在哈尔滨学习期间认识的许多朋友,现在依然保持着联系。作为日本遗孤的后代,最初还是会遇到一些困惑,是我的这些朋友教会了我与中国人的相处方式。在谈到对东北人的印象时,作者笑称:“我觉得东北人特别大方、豪爽。”
佐藤升十分喜欢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在哈学习期间,有一次佐藤升的姥姥来哈看望他。那是个冬天,他跟姥姥手牵手走在中央大街,姥姥一边走一边跟他讲中央大街哪里好,这个画面在他的脑海中久久不能忘记。谈到回到哈尔滨最想见的人,佐藤升脱口而出是当年的班主任——王老师。他提到当初是一个人来哈尔滨留学的,家人不在身边,王老师就像自己的第二个母亲一样照顾他。
以自身经历为创作原型
谈及小说的创作初衷,佐藤升向记者透露:“小说是以我自己的经历和背景为原型,尤其是主人公在哈尔滨学习生活的描述。主人公李春(佐佐木春)是日本遗留孤儿的第三代,从小在日本长大,11岁时李春从日本转学来到哈尔滨德强小学。对他来说,这无疑是充满挑战的旅程。”首先他不得不面对的就是历史问题。由于他的特殊身份,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纠葛。故事中主人公接触的其他人,也是以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为原型创作的。其中有关过去的部分加入了身边其他人的真实故事。选取这些故事,是因为它们能体现当时两国人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作者希望通过小说让两国人学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也让大家了解被夹在两国冲突下的一代人的存在。
关于遗孤,作者希望大家看到小说后,能够理解有一大批夹在国家和国家之间冲突和战争夹缝中的人存在着,他们会在生活中、与人接触时遇到一些困惑。毕竟接触两国文化长大的人,大多不了解自己的根。作者坦言写这部小说感觉仿佛跟主人公一起成长一样,希望有一样困惑的人看到后会有认同感。
“问血”是无法判明之血
初见这个名字——《问血》,不免会产生一丝疑惑:作者到底想问的是什么呢?关于小说名字的确定,佐藤升向记者这样介绍:“像我这种混血身份的,既不是一个完整的,又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人,这种身份没有框架,是无法判明的。所以最初我想把这部小说的题目叫做《无法判明之血》,但后来跟出版社商量后觉得题目有点长,所以改成了现在的这个题目《问血》。”
该小说是2013年6月份开始酝酿创作,2014年3月完成。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在一边写一边寻找关于“身份”的答案。作者特别提到,在现代社会中跟他有类似身份的人特别多。当年在北京上大学,就认识了很多与他成长背景相似的留学生。但他们中大部分人都不了解过去的事,也根本没想过去了解。这是十分可惜的。
“中日之间历史上的事情他们也许学过,但我说的是关于自己的爷爷奶奶当年的故事。其实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人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先去知道我们爷爷奶奶那时候发生的事情。这也是我想要写这部小说的初衷。”
他希望未来在中国发展
关于小说《问血》,佐藤升用“无法判明”和“夹缝之间”这两个词来形容,整部作品以作者亲身经历为原型,充斥着对纠结的身份问题的种种思考:小时候关于自己身份问题想过很多。在日本长大,跟日本朋友玩,说日语,吃日本零食,但一回到家,姥姥在家做东北菜。很多事情会觉得我跟其他朋友家不一样,小时候是挺讨厌自己这样的身份。长大后才发现这是个优点。在采访最后,佐藤升谈到了对于未来的规划。佐藤升坚定地说:“我虽然在日本长大,但我想我的根,我的原点在中国。因为来到中国后,我才会有那么多的想法。这里给了我目标,让我成长很多。我的国籍是日本,像我这样的身份留在中国发展,能够为中日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佐藤升在中国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他想尝试写剧本、拍电影,还想自己演,想拍一些能体现社会美与丑的作品。
佐藤升和他的姥姥扫描二维码关注《读书》微信号:hl j r bswan
《问血》
佐藤升著/傅彦瑶译/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