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8月25日电(记者李黔渝)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苗医王增世的家里,数百面全国各地患者送来的锦旗把三间屋子挂得满满当当,每面锦旗都在讲诉着苗医苗药的神奇疗效。
“我尽力而为。”王增世说。58岁的王增世家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望丰乡公统村,他的家就是行医诊所。公统村虽地处偏远,但每天都有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排队候诊。
黔东南州黎平县龙额镇德额上村村民石庆珊第二次来给患有肝病的姐夫抓药,“吃过一个疗程的药,病情恶化程度得到抑制。”
苗族歌谣里流传着“千年苗医,万年苗药”的说法。早在先秦的著述中,“苗”就是神农尝百草的最早传人之一。西汉古籍中有着“古之医者曰苗父”的记载,贵州更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之说。苗族在长期的迁徙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苗医学,所用药材多为就地取材,具有简、便、廉、效等特点,对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尤为有效。
王增世看病不写药方,什么病捡什么药配多少量心中有数,配置的草药大多来自于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环境中。“比如岩花生,长得像兰草,生长在悬崖峭壁上,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病痛、肺结核等十几种病都离不开它,这类的药材买不到,只能自己去山上采。”
王增世出生于练武世家,擅长祖传接骨术等治疗各类骨伤。他说,40多年来,乡亲们瞧病都来找他,一些苗族老人看他为人善良、又对治病悉心钻研,将治病等单方、验方传授于他。经过多年行医,他对各类病症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用药方法。
苗族没有文字,苗医传承只能依靠口耳相传。在王增世家的“苗医药传习所”里,他带过的徒弟已有二十多个,现在在身边学习的有7个徒弟。这些徒弟中,外县外乡的都有,打破了传统苗医“传内不传外”的规矩。
“要说我带徒弟的标准,一定要有医德和踏实刻苦钻研的决心,如果说有限制的话,就是必须要会说苗话,治什么病用什么药,也只能用苗语来教。”
王增世说,近三年来他一有空闲时间就整理自己的用药经验,“苗药文化丰富,人总要老去的,这些经验都是要传给后人。”
如今,王增世日诊量二三十名,多时五十多名,邻里乡亲困难群众看病都是免费。他没有下班时间,每天的病人看完为止,有病人远道而来,在村中吃住不便,就住在王增世家直到病情好转。
“很多人劝我去大城市开诊所,可苗药离不开大山,乡亲们也离不开我。”王增世有两个愿望,一是加大对雷公山自然环境的保护,因为他担心,一些药材生长环境脆弱,一旦环境发生变化,药材难觅踪影。二是每天来那么多病人,希望能建房配备医疗设施,方便群众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