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茅盾文学奖:在“矛盾”中发现佳作
2015-08-20 06:16:30
 

  在千呼万唤中,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终于尘埃落定。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存在时间最长久的文学类奖项,茅盾文学奖(以下简称“茅奖”)获奖作品在塑造文学作品经典上有着极大的权威性。在本次茅奖总共入选的252篇长篇小说中,不乏贾平凹、王安忆、严歌苓等文坛名宿,更有不少往届“茅奖”得主有新作参加评选,如贾平凹的《古炉》和《老生》、刘醒龙的《蟠虺》、王安忆的《天香》、刘心武的《飘窗》等。经过层层角逐,最终,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这边风景》、李佩甫的《生命册》、金宇澄的《繁花》和苏童的《黄雀记》脱颖而出,而阎真《活着之上》、70后作家徐则臣的《耶路撒冷》则遗憾落败。

  茅奖的奖金自2011年李嘉诚赞助后,已经从最初的5万元一跃涨到50万元,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今日,这可谓是重奖。茅奖最大的荣耀,在于能为获奖者提供奖金以外的东西,如头衔、名望以及由茅奖带来的一系列“文化资本”。而茅奖之于文学奖的重量,不仅仅是对当代优秀长篇作家的一次褒奖,也是图书市场里读者争相阅读的风向标。在良莠不齐、魔幻作品当道的今天,这样的评选名单,给许多想看书却不知从何选书的人们一个可以读下去的名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茅奖涵盖了最近四年里中国最优秀的长篇小说。虽然也有网友在质疑“五部作品都是旧时代的老故事,作家们都在构建一个‘世界’,所有主人公都在思考人生,而故事只是框架。”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得奖人都很资深,作品也在水准之上,堪称“实至名归”。获奖作家中,虽然金宇澄以海派的烂漫繁华呈现“黑马”之姿(其实不然,金在编辑界蛰伏20年,实乃小说界一大“潜伏者”),在网络上的搜索量和关注度远远高于其他四位。而其余四位,都是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见证了一个时代文学发展与流脉变化的中流砥柱。其中,多年陪跑终凭借旧作改写而成的《这边风景》,使得出名甚早的王蒙终于在81岁获此殊荣,甚至被有人戏谑地称为“终身成就奖”,这比起姜太公80多岁得遇周西伯还是要幸运得多。若论得多年来的业界影响力,王蒙都有资格靠自己的文学贡献创立一个“王蒙文学奖”了,然而却还是兜兜转转直到名单公布之日,才让不少人惊呼:王蒙才获得茅奖啊!

  其他获奖者如格非、苏童的获奖作品,或许并不能代表他们创作生涯的“高峰”,但这不是“高峰”的“高峰”却造就了作家们的一个茅奖梦。往往是该获奖时没获,获奖作品不是最好那一部。究竟是以“作品为王”,还是靠“山头平衡、资历辈分”,在茅奖的评选中,一些作品外的因素似乎在暗流涌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扬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茅盾文学奖,有时并不能百分百剥离作家与作品,而是会让作品因作家而得奖。这就导致,有作家没能在年华大好时收获志在必得的奖项,却可以在相对庸碌时得到一次意料之外的‘安慰奖’。”更有如余华之类此前呼声很高的候选者,却总是惜败,让人不甚理解,或曰时机未到?

  近年来,每次文学评奖都有这样那样的争议与非议,本次茅奖的评选也不例外。文学本来就是人人殊意的,每个人的文学趣味都不相同。加之近年来长篇小说创作数量的激增,每年就有一千多部,初评与终评的评委们,几乎是无法实现对这些作品的“完全阅读”。这几乎就决定了评奖的“矛盾”所在。茅奖甚或是其他文学奖,就是要在这无法摆脱的“矛盾”中,披荆斩棘,不断发现彰显时代与人性复杂纠葛的佳作,集结出时代审美的“最大公约数”!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吉林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