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8月16日电(记者牟旭)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国人的目光再次聚焦那场永难忘记的战争。较之浴血奋战的前线、苦难深重的沦陷区,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到底经历了什么?
今年5月,美国摄影师斯科特利用3年时间实地拍摄的中国抗战纪录片《苦干》,70多年后终于来到中国,在重庆首映。这些老镜头下的景象,让人们目睹了很多“听说过没见过”的历史,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战时重庆。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移驻重庆,重庆就此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正因如此,从1938年2月到1944年12月,日军持续对重庆及周边地区进行不分军事和民用目标的无差别轰炸,企图炸垮大后方,炸垮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迫使中国投降。据统计,整整持续了6年零10个月的大轰炸,共造成重庆3万多人直接伤亡,6600多人间接伤亡,财产损失难以计数。
《苦干》的摄影师趴在重庆主城长江对岸的制高点上,拍摄了一段全长17分34秒影像,记录了1940年8月19日和20日日军飞机连续两天对重庆的轰炸。呼啸而来的轰炸机在重庆上空横行肆虐,数百吨炸弹、燃烧弹一串串倾泻而下,山城浓烟滚滚、火焰冲天。
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周勇教授说,这是迄今为止看到的由西方人拍摄的、最为完整记录日军轰炸重庆的珍贵电影资料。
“我在影片中第一次看到重庆满城大火的场景,第一次身临其境般地看到大轰炸的过程。”研究历史30余年的周勇谈到自己的感受说:“影片场面让人震撼不已。”
在这样的狂轰滥炸面前,重庆并没有被炸垮,反而“愈炸愈强”。在纪录片中可以看到,轰炸结束后,消防和医护人员列队奔向被轰炸的地方迅速投入救援;在断壁残垣间,人们开始着手重建家园。影片里甚至还有一段小孩子在弹坑里戏水的情景。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张全之教授说:“日本试图在地图上将重庆抹掉,但再多的炸弹也炸不垮人民抗战的决心和意志。中华民族具有这样承受苦难的韧性和坚决抗战的决心”。
正是这种坚韧和意志,让重庆和包括西南与西北在内的整个抗战大后方一起成为中国抗战时期“民族复兴的根据地”。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仅四川一省提供的兵源和人力就超过257万,所谓“无川不成军”即由此而来。这一时期,四川将士伤亡64万余人,约为全国伤亡将士的五分之一。
重庆图书馆研究馆员王志昆说,战时大后方钢铁工业从无到有,为兵工企业提供了必需的原料,成为支撑前方抗战的后勤保障;大后方“爆发式”的开发建设,从经济上支持着中国的持久抗战。
抗战时期,中国文化精英汇集于大后方,在国难中坚持创作,用艺术鼓舞人民斗志。仅戏剧方面就有郭沫若的《屈原》、曹禺的《北京人》等一批有艺术水平、有历史深度的大剧。在重庆的四届雾季公演中,创作演出的进步话剧就达200多台。 70多年过去,重庆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高楼大厦间的诸多历史遗迹仍述说着这座城市的英雄抗战史。
在红岩村,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见证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准确把握“相忍为国”“斗而不破”的原则,维护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卓越贡献;
黄山抗战遗址群见证了重庆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的历史;
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等,记述了它们作为抗战后勤保障基地的往事……
实地拍摄中国抗日战争的纪录片《苦干》,1941在美国一经上映就引起轰动,并于次年获得奥斯卡奖。《苦干》的一段解说词这样说道:日本侵略者跨过了长城,却无法跨过中国人民誓死保卫家园、抗战到底的精神长城。
他们将之称为“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