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回国创业海归数量飞速增长 创业还是就业量力而行
2015-08-14 15:04:00
 

  早上7:30起床,8:30离开家,9:30到达餐厅,摆放餐具、打扫台面……在各种繁琐的前场准备中,许宪来忙碌的一天开始了。这样的日子已有一个月,随着用餐高峰期的来临,她的身份从服务员、传菜员、收银员、行政后勤再到餐厅老板,一天要转换好几次。直到一切恢复平静,已是午夜时分。

  这位快人快语的“80后”四川姑娘,有着令人惊叹的履历:本科毕业于东密歇根大学(EMU)工商管理专业,在纽约从事了4年的网络营销,即将启动绿卡申请时选择放弃,转而远赴英国,于2014年取得牛津大学的MBA学位。同年6月回国创业,她一手操持起来的“绚味”西餐厅,已经在北京大望路CBD商圈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6月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在留学服务中心办理就业登记的海归多达37万人,比2013年回国人数增长了3.2%,年龄在22-34岁区间。随着中国政府鼓励创业政策的不断推动,像许宪这样抓住时机回国创业的海归数量也在飞速增长。

  “回国潮早在好几年前就开始了,但是回国创业潮的确是这两年才兴起的。”许宪说。2014年6月恰逢北京朝阳海外学人中心举办创业大赛,刚刚回国的许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准备,从300多个海归参赛者的创业项目中顺利进入前30名,虽然只是入围,但这次机会为她打开了创业之门。

  “国内一些创业机构和风投公司会为创业者提供展示项目的平台,如果你的产品足够出色,很快就会吸引投资人。从项目准备到资金到位时间很短,整个运作过程效率非常高。”许宪的创业从筹备到获得15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投资再到开实体店,仅仅用了半年时间。据她介绍,目前创业热点分为两大类:“一是科技类。互联网、电脑技术一直都是创业热点。而民生类的创业项目也逐渐成为趋势,比如衣食住行类产品。在这些项目中,创业产品的核心是为人们提供一种先进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名校的教育背景只能作为创业的敲门砖,最终大家拼的还是产品和发展前景。”许宪计划在一年内完成融资,达成开设分店的目标。当谈到海归创业的劣势时, 许宪表示:“最主要的还是文化方面的问题。比如与人打交道时,思维方式、做事风格都有差别,通常不如本地人那样有办法。”

  相较于自主创业的海归,大部分留学生选择了回国就业。根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留学回国人员就业和创业基本情况”的数据,2014年27%的“海归”选择了国有企业,21%的人选择了私营企业。

  曾就读于伦敦艺术大学旗下的伦敦时装学院的张威龙,2012年本科毕业后选择了回国发展,如今他已是北京一家时装设计公司的首席设计师。谈到回国找工作之初的经历,他透露在时尚行业里,一些国际知名品牌会专门为海归提供面试机会,“应该说,对于某些行业来说,海外留学背景有一定优势。”张威龙所学的“时装设计与市场营销”无论在英国还是在中国,都属于新兴专业,因此在求职期间,他受到了来自猎头公司的大力推荐,“当时真的有种不是用人单位挑你,而是你挑用人单位的优越感”。

  不过,在不断面试的过程中,张威龙发现,自己所学专业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比如中国的面料种类非常多,我们上学时接触不到那么多。此外,在国内做时装设计需要有很强的绘画功底,可是绘画能力在学校并没有被列为硬性要求,我们学习的内容更倾向于设计理念。再比如国外时装设计分工特别明确,而国内的设计师包揽了从面料选择到制作的各种工序……”

  同一个行业在两个国家的千差万别使张威龙陷入困惑,“经历了几次面试之后,我告诉自己要静下心来,慢慢学习和适应。”后来张威龙进入了现在就职的这家时装公司,他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几年后成为首席设计师。“海归回国发展应放低身段,不要过于介意薪资。学会从小事做起,主动了解市场,善于与人沟通。”张威龙坦言,这些都是他一步步走过来的经验,平和的心态、清晰的职业定位以及自我认知,为他初入职场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还在读书或者即将毕业的海外留学生们来说,“归与不归”的选择,呈现出更多的个性色彩。在霍特国际商学院读硕士的杨滢菲,出国前创过业,在科技类民企和主流商学院都工作过。今年8月就要毕业的她表示:“目前回国工作对我吸引力最大,因为既可以照顾长辈,还可以享受硅谷水准的强大团队合作。大部分年资相当的同学都想毕业就回国,不仅因为国际上‘向中国市场进发’已是大趋势,更因为未来有从中国被派往海外工作的机会,这并不亚于留在国外的同学 。”目前,中国已有公司向杨滢菲伸出橄榄枝。即将毕业的她希望利用接下来的暑期课内实践,进一步做好回国就职的准备。(驻美国特约记者 筱茱)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环球时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