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福建省200万元重奖低甲烷高淀粉水稻科研团队
2015-08-12 18:54:55
 

  新华网福州8月12日电(记者张逸之)福建省科技厅和福建省农科院12日联合发布科研人员在低甲烷高淀粉水稻这一前沿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并宣布奖励相关团队200万元。

  中国、瑞典和美国科学家通过分子生物技术,研究出在不减少甚至增加水稻淀粉产量基础上,有效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办法,这为破解粮食安全和遏制全球变暖两大科学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获得了国际科学界的充分肯定。7月22日,国际权威杂志《自然》周刊介绍了这一三国科学家联合研究的成果。

  供职于瑞典农业科学院的科学家孙传信说,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贡献率为20%,其中7%-17%由稻田释放,全球稻田每年排放甲烷总量高达2500万吨至1亿吨。

  福建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王锋与瑞典农业科学院孙传信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历时10年合作,通过现代生物技术,从水稻育种入手,有效调节水稻光合作用的产物分配,将其更多地运输到水稻的地上部分,从而促进水稻中淀粉含量提高,减少甲烷排放。

  据王锋介绍,实验数据显示,该项新技术在夏季能减少排放90%甚至更多的稻田甲烷,在秋季能减少50%以上的甲烷排放,淀粉重量干重由76%提高到87%。

  福建省科技厅厅长陈秋立说,《自然》主刊发表中国省级农业科学院的研究成果尚属首次,这一成果也确立了福建省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该课题由中国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瑞典农业科学院和位于华盛顿州的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完成,其中,福建省农科院是第一完成单位、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之一。

  陈秋立表示,除了给予王锋团队200万元的奖励之外,福建省还将采取科技重大项目等方式,对农科院生物所水稻分子设计团队给予持续稳定支持,以期尽快培育出可供大面积种植的低甲烷高淀粉水稻新品种。

  王锋说,课题组将进行一系列后续研究,进一步明确该技术在不同稻区、不同季节、不同稻作类型的甲烷减排效果以及对稻田的生态影响。“其实我们只是提出了一种新的理念,距离选育出可大规模推广的品种还很远,但至少我们看到了新的曙光。”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