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中国影视剧进入“火红抗战季”
2015-08-12 09:18:22
 

  新华网长春8月12日电(记者赵梦卓 彭卓)在抗战胜利70周年的这个历史节点,一系列抗日题材影视剧陆续走进观众的视野,中国观众迎来了“火红抗战季”。

  《东北抗日联军》《黄河在咆哮》《太行山上》……今年以来,电视荧幕陆续出现了一系列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尤其进入八月,几大卫视相继刮起了“抗战风”。

  业内人士认为,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一直颇受关注,像电影《平原游击队》《张学良》、电视剧《雪豹》等都从不同角度透视和反思了抗战历史,传达出对和平与正义的呼唤。

  “尊重历史、立意正确、制作精良的抗战作品,才能真正立得住。”电影导演、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傅红星表示,抗战影视剧最重要的是要客观、真实地对历史进行展现和反思。“强大的国家需要公民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理性,否则会变成软骨头。”

  中国约有3亿左右的电视受众群体。对于很多中国观众来说,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一直在大众文化需求中处于“刚需”地位。据统计,近年来抗日题材剧占到横店剧组拍摄剧目的50%以上。

  这些抗日题材影视剧,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各大卫视盘踞收视前列,但也有部分作品因粗制滥造、故事离奇,受到观众和业内的质疑。

  曾拍摄《七七事变》《开国大典》等影片的著名导演李前宽指出,目前有一部分电影人单纯为了迎合观众和票房,不惜在影片中加入媚俗元素,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也不例外。“有些把武侠片的手法用在了严肃的抗日战争、民族危难中。”

  吉林省文联名誉主席张笑天认为,有些抗战“神剧”打着民族正义旗号却把严肃题材娱乐化、妖魔化、儿戏化,应当引起重视。

  职业编剧韩静认为,抗日剧不能只看重花拳绣腿、动作精彩,而更应有历史根据,表达宏大严肃的主题。

  “抗战影视剧不能沦为注意力经济学,也不可一切为了经济效益,要时刻牢记底线。”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赵葆华建议,有关部门应对影视剧的整个生态链进行整顿,注重意识形态的正向引导。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