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寻找龙光贞
2015-08-12 05:55:00
 原标题:寻找龙光贞

龙光贞(左)和战友上战场前的合影。

扫一扫 参与“寻找先辈的抗战记忆”活动

龙光贞家书

  在四川建川博物馆,一封发黄的家书埋藏着一个至今没有解开的谜题。

  写信的人名叫龙光贞。1938年6月27日,他寄信告诉亲人,自己身在八路军129师385旅770团3营9连,即将开赴抗日前线。这封只有3页纸却充满家国情怀的信是写给父母的,龙光贞在信中说,外出数年,只给家里写了两封信,不知家里一切可好。但是忠孝不能两全,“把日寇赶出中国,才能回家侍奉大人才报养育之恩”。

  然而,1945年抗战胜利后,龙光贞却迟迟没有回家兑现他的承诺。

  龙光贞的侄孙龙灿说,尽管龙光贞的烈士牌于1952年送到了家里,可家人一直无法确认他的生死,也没人能告诉他们,龙光贞遭遇了什么,他的足迹在哪里止步。

  “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英雄就这样一直掩埋在历史的尘埃里。”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说。

  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本报举办的“寻找先辈的抗战记忆”活动中,寻找龙光贞是一次特别的集体搜寻行动。不过,此次寻找的线索非常有限。

  “龙光贞,四川省宣汉县芭蕉乡蒿坝村人,1933年参加红军。”在建川博物馆龙光贞家书展出说明牌上,龙光贞的一生被浓缩为短短几行字。

  2010年,樊建川从龙光贞的侄子龙天玉手里接过这份被珍藏了70多年的家书,龙天玉父子同时捐赠的,还有一张随信寄来的老照片。那是龙光贞和战友上战场前的合影。

  照片上的龙光贞一身旧旧的棉布军装,腰间的皮带系得很高,双手在身前相握,双脚呈90度跨立,目光远眺,神态凝重,英姿飒爽。岁月久远,照片非常模糊,龙光贞右侧脸部附近已经明显泛白,但仍可以看清那是一张年轻和坚毅的脸庞。

  樊建川说,1938年是抗战比较艰苦的时期,按部队番号判断,龙光贞的战斗区域应该在华北晋察冀、太行山这一带。后来部队编制不断变化,建国后他的亲戚通过组织多方寻找也找不到这支部队。事情就这样被搁置下来。

  龙光贞没有留下后代,失踪多年后,妻子也改嫁了。龙灿说,他父亲龙天玉曾代表全家多次给部队写信询问,但没有结果。后来一个龙光贞的同乡战友说,曾在1936年红军长征过草地时见过龙光贞一面。这位战友说,129师的骨干都调前线了,龙光贞当时是机枪连连长。老照片中和龙光贞合影的那个战友后来也下落不明。

  据龙灿回忆,二爷爷龙光贞当年是和幺爷爷龙广成一起离家参加革命的,“一个都没回来”,他还有一个大爷爷也牺牲了。家里就剩下自己的爷爷。他的祖爷爷也就是龙光贞的父亲,几十年一直在等儿子回家,直到90岁去世,天天坐在门口看龙光贞的信和照片。龙灿说,祖爷爷告诉他,二爷爷人高马大,武艺不错。

  “我父亲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怎么翻阅资料。现在我们基本放弃寻找二爷爷了,他不可能还活着。”龙灿说,把二爷爷的家书和照片捐赠给建川博物馆是他决定的,之前也有抗战博物馆想要征集这两件文物,被他拒绝了。他相信建川博物馆,也想让二爷爷离家乡更近些。

  如今,陈列龙光贞家书和照片的中流砥柱馆,在建川博物馆内规模居各馆之首,在全馆数万件抗战文物中,脚步匆匆的参观者经常会和这两件文物擦肩而过。

  相关统计数字显示,抗战中中国牺牲的军人将近300万,其中,有名有姓记录在案的烈士仅是少数,更多的是无名英雄。这些人牺牲的时候都很年轻,大多数没有子女。即使有后代,他们的后代也并不知道他们在何时、何地、如何为这个国家献出了生命。

  70多年过去了,当年拼杀在抗日战场上的龙光贞只剩下一张模糊的面孔,但是历史不该忘记他。希望知悉龙光贞信息的读者与本报“寻找先辈的抗战记忆”活动组联系,让英雄魂归,让家人心安。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