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伦理学会与山东省伦理学与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基地共同主办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治理”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山东威海召开。来自高校、党校、社科研究机构的1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
通过深入发掘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智慧,实现其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进而为当代社会的“德治善治”提供一条可行有效路径,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央党校哲学部靳凤林教授提出,发掘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前提,研读传统经典要着眼于对其的现代阐释,不能无条件无限度地推崇传统儒家文化,更不能用儒家文化代替马克思主义。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孙春晨研究员指出,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是以宗法等级制为基础的,统治者与百姓的政治权利并不平等,但儒家政治伦理对为政者勤政爱民、廉洁自律的道德要求等内容,并不过时。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袁祖社教授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要有充分的自信和底气向全人类贡献出自己的文化价值主张,要完全清晰地刻画自己在与世界的照面中“能够成为什么”“应该成为什么”“将会成为什么”的文化形象和道德价值理想的目标愿景。
道德本身具有意识形态功能,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和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有着共同的目标指向,都对丰富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维护中国社会的优良秩序和塑造中国人民的完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山东省伦理学与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基地主任贾英健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天然的关联性,特别是传统儒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许多范畴、命题、思想等都可以转换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构成元素。
虽然传统经典属于封建专制时代的产物,但其中一些至今仍有积极意义。山东大学(威海)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吴文新教授阐释了明代思想家袁黄劝人行善的训诫书《了凡四训》中“善”观的启示意义,认为此书的“积善之方”对于形成和提高人们的道德自觉、推动人们崇德向善、积善成德具有启发意义。还有学者发掘了《诗经》《幼学琼林》等传统经典中优秀道德文化的现实价值。
与会学者还围绕道德治理内涵的对象性解释和手段性解释差异、道德治理何以可能、道德治理的困境与出路、传统执政伦理的现代转换、传统孝文化的理性反思、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塑造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