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尕布龙(前左一)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调研基层饲草储备情况(7月22日翻拍)。 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千万马虎不得”
尕布龙无论在职还是退休,做什么事,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动真格、见实效。“他生前多次说,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千万马虎不得。”杨杰说。
从1954年到1960年末,尕布龙曾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县担任领导职务。当时,河南县境内的河曲草原是青海草原鼠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鼠害面积一度占全县可利用草场一半以上。
在尕布龙指挥下,旷日持久的“灭鼠战役”打响了。
据尕布龙当时的通讯员郭多回忆,尕布龙在河南县的十多年里,每到灭鼠时节,在草原上一呆就是一两个月。“晚上就和牧民挤在帐篷里,饲草装在袋子里当枕头,拿河里的水拌点炒面,就是三餐。”
经过努力,河曲草原生态渐渐恢复。在尕布龙影响下,河南县对灭鼠一直没有放松,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成为我国北方第二个草原无地面鼠害县。
1993年,尕布龙从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他给自己找了一份新“工作”:义务植树。
“风吹沙飞无鸟影,下雨泥石落西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海省会西宁南北两山,树木覆盖率仅为7.2%。冬春,黄沙漫天;夏秋,泥沙俱下。
1989年,青海省正式启动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尕布龙成为工程指挥部顾问,四年后义务担任常务副总指挥。“老爷子常说,我们种树,老百姓看在眼里、盼在心里,要干就必须干好。”时任尕布龙通讯员的朱洪杰回忆道。
此后十年间,每到春夏时节,尕布龙总是早上六七点上山,晚上八九点下山。实在太晚了,就在山上和民工一起休息。“我是当兵出身,当时才十八岁,身体都感觉吃不消。”朱洪杰说。
整整十年,尕布龙每年在山上的日子有近300天。从除夕到大年初三,尕布龙都会亲自上山值班。“每当万家团圆的时候,老爷子却一个人守在林区,想起来让人感动,也让人心酸。”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张奎说。
在尕布龙带领和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西宁南北山绿化。截至目前,两山共完成绿化20.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成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2001年,尕布龙荣获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颁发的首届“母亲河奖”。
尕布龙走了,却仿佛从未离开。
“牧民店”的故事,在百姓中传颂;河曲草原曾经的“黑土滩”,如今绿草如茵;南北两山纤细的树苗,早已亭亭如盖,郁郁葱葱。
“老百姓就是他的天,老百姓就是他的地,老百姓就是他的生命之根。”青海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干部、传记文学《尕布龙传》作者德布·陈列奥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