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溟
中国学生蝉联冠军多年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大赛,这一次让贤给了美国。除了感叹“痛失冠军”,也有“义正言辞”的声音:此前教育部门让奥数与高考加分脱钩,扫了不少奥数积极分子的兴;“牛人”们“不陪你玩了”,“上头”不重视了,金牌当然要旁落咯。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个玩笑逻辑。不仅是“脱钩论”,连叹息中国队“失手”的声音,多少也远离了奥数的本意。本质上,“奥数”是一场高智力游戏。据专家认定,只有约5%有数学特殊天赋的儿童才适合去学习奥数。既是游戏,自然有输有赢,只要在临场发挥出色,中国人夺冠正常,美国人夺冠也正常,并不说明太多问题。就像人们熟悉的世界杯,阿根廷输了德国一个球,当然说明德国很强,可又岂能判定阿根廷“失败”呢?
老实说,属于5%特殊天赋人群的游戏,与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关系。过去全社会蜂拥而上的“奥数热”,拜的是高考加分这样的功利目的所赐,结果除了折磨了一大批本不适合这项游戏的脑袋,并没有太大的收获。但对普通人来说,从“高精尖”的游戏里也能汲取一些启示,学到一些共同的方法。
据媒体报道,此次中国队的带队教师并不觉得屈居亚军是什么“失利”。尽管金牌旁落,但中国队员在答题的细致和逻辑上存在优势,队员们普遍在回答时交代清晰、文字表达的逻辑性很强,在比赛现场赢得了一致赞誉。比起结果,这样的过程更值得欣喜。比起解出一道几何题来,这种逻辑能力和思维方式层面的成功,更能作用于一名学生的成长。而奥数比赛设立的初衷,其实也是培养这样的思维能力。对于占据了人群中的绝大多数、或许永远解不出几道奥数题的我们而言,奥数比赛与我们产生联系,也正是在这样的层面。数学教育、科学教育,乃至一切基础教育,其核心终究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通过学习培养一套缜密的逻辑观念、拥有理性而有力的思考能力,这样的积极影响,会伴随人的一生。
要看奥数的热闹,就应该这样看。失去金牌的中国代表队成员们,并没有输掉什么。倒是我们这些忍不住扼腕的旁观者应该想想,选手展现出的思维能力,我们身上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