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6日电(记者肖春飞、李亚红、闫祥岭)抗战遗存是历史的“山河记忆”。记者近日采访看到,京郊大地有很多抗日遗存,见证着抗战史实,记录着这片土地上不屈的抗击侵略故事。
抗战史研究者呼吁,我国急需系统梳理、保护散落在民间的抗战遗迹,让这些“山河记忆”永恒留存、历久弥新。
抗战遗存散落民间
在北京,那些村子里、山头上留下的抗日战争时期的碉堡、墓碑,一段段破旧的城墙,都记载着鲜活的爱国教育素材。
距离“狼牙山五壮士”所在地不太远的地方——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老帽山上,立着“六壮士永垂不朽”纪念碑,这是一个与“狼牙山五壮士”非常近似的故事:1943年春,日寇加紧对平西抗日根据地扫荡。
为给群众等转移赢得更多时间,八路军某部一个排奉命赶到老帽山下的小山头阻击敌人。在激烈的战斗中,最后阵地上只剩下六名战士,弹尽粮绝,被逼到悬崖边,战士们纵身跳下悬崖。
敌人走后,当地老百姓找到了烈士们的遗体,将他们安葬在老帽山上。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来自哪里,甚至没有人知道他们多大年龄。北京市房山区文联副主席、地方志专家张东升说,平西抗日根据地还有“鸡蛋坨五勇士”等很多感人事迹,这些都是最好的爱国教材,应该保护好、用好。
北京市昌平区西环路亚东熟食店老板杨国庆从2006年开始实地收集、整理南口战役战场遗留物。他的一个收藏间里全是战争遗留物:子弹壳、带弹孔的钢盔、刺刀、身份牌……“这是日军戴的防毒面具,是日军施放毒气的佐证,史料上记载了蒋介石给汤恩伯、何应钦的20多封电报,其中有四五封提到防毒的问题。”杨国庆说。
南口战役是继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抗日战争初期北京战场的一次重要战役,它迟滞了日本西进南下的计划,破灭了日本军国主义者3个月灭亡中国的梦呓。2009年春,杨国庆等16人来到当年南口战场的烽火台,他们把300多斤石碑抬到山上,立了标志。碑文写着“迟来的丰碑”“一名昌平儿女立”。杨国庆说,应该把这些遗存保护起来,让后人不要忘记这段历史。
1938年2月萧克将军在现在的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组建了冀热察挺进军,活跃在冀热察抗击日寇。1939年10月,挺进军司令部等进驻门头沟斋堂镇马栏村。挺进军司令部是当时平西抗日斗争的军事指挥中心。
如今,北京市门头沟区“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是由农民发起举办的村级革命题材陈列馆。该馆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的一所普通民居两进四合院内。
记者采访了解到,全国范围内,散落在民间的抗战遗存、英雄故事还有很多。
让更多人感知峥嵘岁月
通往老帽山“六壮士永垂不朽”纪念碑亭根本没有路。在当地村民带领下,记者爬上老帽山。这些年来老帽山的人并不多。即便是本地人,也很少上这座山。当地的年轻人即便知道有六壮士,也不了解有关他们的事迹。
由于“老帽山六壮士”都已牺牲,要详尽了解他们的故事并不容易。一本名为《平西烽火》的书《忆十渡老帽山阻击战》一文中,大体还原了当时的战争情况。主管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北京市房山区民政局调研员杨玉祥、张东升等认为,抗日战争时期,像六壮士这样的无名烈士故事还有很多,这些烈士的事迹有必要重新整理、解读,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感知那段峥嵘岁月。
记者跟随杨国庆来到当年南口战场的一处烽火台看到,这里被风化炮火损毁,四面墙体都是弹孔,还有子弹在里面嵌着。“这里应该好好保护起来。”杨国庆说。
马栏村村主任李秀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村里花钱建“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就是想让后人长久记住这段历史。“不要说外地人,就是马栏村本村的一些年轻人,也慢慢地不知道这段历史了。”
其实,每一个“红色纪念碑”都有一段血泪并存的感人故事,像老帽山六壮士、南口战役事迹这样散落在民间的“纪念碑”还有很多,受冷落的原因也比较复杂,但无论如何,散落烈士纪念碑,已到了该重获敬重的时候了。
系统整理民间遗迹 铭记抗战历史
为留住这片大地上的抗战记忆,定格那些承载记忆的名字与面容,张东升和杨国庆等呼吁,有些方面应系统整理民间抗战遗存,铭记“山河记忆”。
首先,有些抗战遗迹要拍成电影,有的要建立纪念馆。杨国庆、张东升等呼吁,南口战役、平西抗日根据地这么重要的战斗,应该有纪念馆,有电影作品,拍出体现中国人精神的大片。让更多的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纪念先烈。
其次,抗战老兵是活的历史见证者,要做好保护。在北京市房山区还有10多位平西抗日根据地的老兵。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抗日战争的直接见证人已越来越少,对他们的保护和证言的搜集整理,已成为一项和时间赛跑的任务。
在1931年至1945年长达14年的抗战中,3500万中国军民牺牲、死难,大部分人没有留下名字。多位研究者建议:国家应该有一个祭奠无名烈士的庄严场所。
专家建议,各地应把本地区的重大抗日事件,以时间或空间的脉络连起来,系统整理。杨玉祥说,应该政府部门组织本地区的权威专家,把本地区的重大抗日事件,真实地记录下来,教育后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军营文化天地》杂志主编余戈是抗战史研究者,著有《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用“微观战史”的方法还原滇西抗战。他也呼吁,希望我国系统整理民间的抗日英雄故事,妥善保护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的国家记住那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