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校园足球神州行采访报道组在重庆采访。(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胡航宇 唐琪
“自从1921年学校足球队赤脚击败当时趾高气扬的英国水兵足球队,七中人就与足球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谁做校长,都对足球有着特殊的情怀。”回忆近百年的校园足球史,重庆市第七中学校长邓宏这样说。
邓宏认为,作为一项竞技运动,足球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既是力与美的展示,也是心理、意志与态度的比拼。“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赢得胜利,还包括赢得尊重,分享快乐,传递友谊,传播文化。”为此,在校园足球如何回归教育本原的道路上学校进行了实践探索。
特色小班化管理,教练就是班主任
从初一到高三,学校组建常年成建制的足球班,实行小班化管理。“这在全国绝无仅有”,形成“学、训、吃、住、赛、奖”的培养模式——
学:教练员担任班主任,文化课教师选派有经验的教师担任,与普通班的孩子一样学习、参加考试和各种评定考核。
训:每天训练90—120分钟,科学训练、用智慧踢球。稳步提升训练质量,培养“团结、责任、拼搏、执着“的精神品质。
吃:为学生开设专门的运动员窗口,科学膳食,学校和区体育局共同提供伙食补贴。
住:集中安排学生寝室,安排生活老师专门负责管理,全天候提供热水,竭力满足训练对生活的各种需求。
赛:学校克服经费短缺等困难,积极支持足球特长学生外出比赛,学科教师随队前往,在比赛期间坚持上晚自习,保证参赛学习两不误。
奖:设立东川特长学生奖学金,每学年按“思想品德、学习水平、专业技术”三个维度对足球特长学生进行综合考评,给予优秀者奖励。
学校编写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足球特色指导纲要》,把足球纳入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作为体育课必修内容,同时,还将足球项目列入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中,学校每年至少承办市、区各级联赛两次。
整合资源,活化校园足球
“校园足球的关键在于师资。”邓宏向记者透了家底:“学校有18名体育教师,9名足球专业教师担任足球教练,其中6名教练员兼足球班班主任。同时,聘请高校教练到学校讲学,不断提升教练的专业素养。学校现有获亚足联、中国足协B级教练员证书4名、C级教练员证书4名。”
为促进校园足球发展,学校整合社会资源,于2009年成立东川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通过开展校园足球运动,唤起全校师生参与到校园活动中来”,目前,学生参与校园足球超过80%。
在学校操场上,既有足球运动员们的飒爽英姿,更有场边孩子们的助威呐喊,“在体验足球魅力的同时,更是智慧、品格、爱心、规则的教育”。
据了解,自2000年以来,学校几乎包揽了重庆市青少年和中学足球比赛的所有冠军,2014年学校足球队荣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冠军杯赛总决赛冠军,为重庆争得了青少年足球史上第一个冠军。近年来,学校为各级足球专业队、俱乐部足球队输送了200多名优秀足球人才,还先后向清华大学等高校输送了百名足球高水平人才。
校园足球的“冷”思考
走在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一片绿茵上,学生们正挥汗奔跑。
“校园足球热的背景下要冷思考,要走校本化的发展之路。”邓宏说,校园足球发展要立足校本,因地制宜,将足球作为本校育人的有机载体,形成课程文化,以真正实现增强学生体质,丰富课程内容,革新育人形式,达到以德树人的目的。”
按照这一思路,近年来,学校以校园足球为抓手,其他体育项目如射箭、艺术体操等项目也组建发展起来,同时还探索了体育、艺术选项教学,打破行政班级模式,将选择同一项目的学生组建成教学班进行教学,形成了学生自主选择,家长参与选择,教师指导选择,学校规范选择的体艺教学形态。
“这样也‘倒逼’教师的专业发展。”邓宏表示,学校的目标不仅仅在市区、全国拿奖牌,而且要让学生们真正都动起来!而且还要带动周边。目前,已发展了6所学校作为七中的基地学校,同时学校正在联合区域足球特色学校,拟建立联盟,将教学比赛升华为校级联赛,从而实现激发兴趣、培养志趣、启智怡心、涵养特长的体艺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