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宏(右一)在农村调研。 毛兆平摄
他,26年前从宁夏川区平原一个普通回族农家走出,副乡长、乡长、副县长、县长、县委书记一路走来。“党把我培养成干部,这些年我守住一个信条:心中有党,一心为民!”他说。
他,7年前从鱼米之乡来到西海固。“从来到这里那天起便横下一条心:我要做一位接地气的书记。”
他就是51岁的宁夏西吉县委书记马志宏。在各种荣誉面前,他总是谦虚地说:“我没做什么,有些心得就是,搞好民族团结,必须做群众的贴心人;让百姓脱贫致富,必须做群众的知心人”。
群众的贴心人
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2014年,马志宏走马上任。
在回族群众聚集地区,民族和谐工作是前提、是关键。“我是党的人,上对组织、下对百姓都应肩负起这份责任担当!”马志宏说。凭借多年在民族地区工作的经验,马志宏在西吉与回族群众交朋友,做他们的贴心人。
什字乡回族村民妥志宝一口西北方言,“马书记与别的干部不一样,他来了以后,两次到家里找我谈心,还帮着俺婆姨炸油香,见书记这样,俺不管以前有什么事,现在气都消了!”为了扩展群众诉求渠道,西吉县挂牌成立了信访督办局,设立了群众来访接待大厅,马志宏还将自己的手机号公布于众,24小时接受群众的来电来访。他专门组织建立的民族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更让广大回族群众拍手称道。目前全县县级干部联系场所及宗教人士联系点,已达到30多个。
此外,县财政还奖励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团体和个人,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月”、“念好两本经”等主题活动,全县上下呈现出良好氛围。
百姓的知心人
马志宏手指远处的黄土岗说,西吉地处西海固深处,山大沟深,生态环境恶劣,贫困人口多。尽管宁夏多年来开展多层次扶贫攻坚工程,全县贫困面已经由本世纪初的57.1%下降到30.45%,全县目前仍有15.56万贫困人口,占全区和全市贫困人口的19.5%和43%。
马志宏知道,只有与村民成为知心朋友,他们才会跟着你走。既然不适合生存,就搬迁到川区平原临水沿路的地方。因此,实施生态移民是拔掉穷根儿的首条出路。驱车途中,马志宏递过来一份地图,只见上面已被他标注得密密麻麻:“借鉴自己过去组织移民搬迁的经验,去年我利用半年时间,跑遍了全县19个乡镇和最贫困的2164个村组;先后选派了286名干部组建141个扶贫工作队,一个村一个村地实施扶贫计划。去年共完成22个贫困村销号任务,完成生态移民11717户,共计56837人。”
傍晚时分,我们驶进六盘山下的一个小村落。红砖红瓦的民宅,嬉戏玩耍的孩童,袅袅升起的炊烟,一派祥和。马志宏介绍说:“尽管2005年实施危窑危房改造工程后,这个村的百姓都住进新房,可村民们距离富裕还差很远。”马志宏又指着村民马正虎告诉记者:“去年初动员他家种苗木,直到我说‘苗子死了我来赔’,他才肯种。”马正虎一脸不好意思,接过话茬儿:“谁能想到种苗木比种冬小麦多挣这么多钱。全村苗木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了。拿去年收益的2万多元又贷了点款,办起了‘农家乐’,今年俺家5万收益都打不住。”
马志宏继续与记者边走边聊:“我去年来西吉时,发现个问题很棘手。”尽管这个县已是西北闻名的“马铃薯之乡”和“西芹大县”,可经过深入调研,马志宏发现种马铃薯和西芹的只占全县农村人口的1/3和1/10。因此,从去年起,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富裕奔小康“提质扩面”工程。所谓“扩面”,即实施“1232”养殖计划,力争2017年人均养殖1头牛、2只羊、3只鸡,人均畜禽产业纯收入达到2000元;所谓“提质”,就是通过实施“土豆革命”建设种薯繁育基地。实施“提质扩面”工程后,使得去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222元,同比增长了12%。
“人人心中都有杆秤。如果你真心实意为百姓着想、为百姓做了些事情,你走到大家中间,他们看你的眼神儿,笑脸,对你的那种呼唤,拉住你把自家种的瓜果送到你手里的那种温暖,这一切都是无法替代的!”说这话时,马志宏很动情。(经济日报记者 许 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