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巧将“腐朽”化“神奇”
2015-07-10 06:43:51
 

  通讯员 邓道理

  夜逛武陵路,漫步索溪河,一栋栋民居错落有致,一条条街巷井然有序,一块块店铺招牌、一排排大红灯笼仿佛像一张张笑脸迎送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暑天的张家界市武陵源城区,环境整洁,秩序井然,让人感到十分舒适。

  短短两年时间,一个涉及272户居民的“城中村”实现了华丽蝶变,群众称快、政府满意、游人叫好。日前来此考察的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许又声点赞:“创造了‘城中村’改造的新模式,其经验做法值得推广!”

  伤不起的“面子”

  三千奇峰、八百秀水的武陵源,拥有国家5A级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等多块金字招牌。然而,作为旅游胜地“会客厅”,城区“城中村”却是绝美风景中的“伤疤”。

  一个20年前偏远贫困的小山村,如今要承载一个县区经济文化中心的重任,每年要承接2800多万人次中外游人的吃、住、娱、购,过快的发展,难免“粗制滥造”。

  “巷道狭窄、乱建乱搭,电线网线如蜘蛛网四处缠绕。”吴家峪社区党支部书记毛至政说,这样的环境,居民苦,商家怨,游客摇头。

  若干个准备在周边投资的项目,也因此“搁浅”。

  “这样的‘面子’再也伤不起了!是市委‘提质张家界,打造升级版’的战略为我们指明了出路。”区委书记朱用文感慨地说,提质升级武陵源,首先就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2013年下半年,作为武陵源区重点工程,“城中村”改造项目正式启动,政府负责统一设计和公共设施投入,居民自己出钱改造房屋,分天子路改扩建、居民房屋改造、小街小巷亮化“三步走”。

  账要如何算

  动员过后,行动者少,观望者多。区委书记朱用文、区长褚新年一家一户上门和群众算账,算“升值账”、“收入账”和“环境账”。

  算清了“账”的群众胆子大了。第一个响应“城中村”改造的天子路居民户吴远驰,按规划投入100余万元完成了旧房翻修,并立马租给了几个商家,“门面租金涨了3倍,年租金80多万元,一年多就收回成本。”

  吴远驰的成功,让诸多居民户开始心动,30多户群众主动找到“城中村”改造指挥部,要求对自家房屋进行穿衣戴帽或翻修。

  天子路临街的武陵居客栈原来是一家普通旅馆,老板吴小初筹资1000万元,连同相邻的一栋房子一起改造,古色古香,高端大气,以前30元1天的一间房现在涨到300多元1天。

  宝峰桥头“老唐三下锅”的老板唐汇国,与沿河的吴扬兵等4个居民户签下15年的改造经营合同,筹资1500万元打造盛世武陵美食楼。吴扬兵本是困难户,房屋年久失修,这次不仅不用掏钱修房屋,还能每年坐收10万元租金,心里美滋滋的。

  “城中村”改造项目指挥长邓昌平深有体会地感叹:和群众打交道,就要讲求一个实字,实实在在算清账、实实在在抓落实。

  钱从哪里来

  “政府用6000万元的配套设施资金,直接带动了社会投资10亿元。”武陵源“城中村”改造项目指挥部成员、区委办副主任黎昌森介绍,政府投资的配套设施包括天子路改扩建、滨河游道、广场、绿化和小街小巷提质改造,而绝大部分改造投资都是社会投资。

  索溪河规划的滨河小广场旁,毛子秀老人的3个儿子都在翻修建房,而修房资金都是租用商户提前支付的。

  为帮助有些困难户解决资金问题,武陵源区委还专门组织召开工行、农商行、邮政储蓄银行等6家银行行长协调会,提供信贷支持。目前6家银行共为“城中村”96户发放改造建房贷款1.5亿元。

  项目指挥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改造户数达到232户,其中像毛子秀家这样由商户预付租金建房的占4成,像唐汇国这样与居民签合同改造投资上千万的就有8家,其余的就是自己筹钱改造。

  走进改造后的“城中村”,沿街商业街区、特色宾馆客栈区、传统工艺作坊展示区、民俗风情土家文化展示区等布局清晰,功能区分明显,张家界市市委书记杨光荣十分开心,他称赞这是一张“宜居宜游、宜住宜商的新名片,是一个百年不衰的富民产业区”。


编辑:小微

来源 | 湖南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