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甘肃民勤:“沙乡”勤勤向绿洲 
2015-07-09 09:18:03
 

  新华网兰州7月9日电(记者郭刚、程楠)处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合围之中的甘肃省民勤县,素以“沙乡”之称而被国人所熟知。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自然环境异常严酷的荒漠之地,近些年来,当地政府因地制宜综合施策,促使当地地下水位逐年回升、绿洲植被逐步扩展,用实际行动构筑起阻击沙漠侵袭的“绿色长城”。

  缺水逼出“治水经”

  民勤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内陆河石羊河下游,年均降水量113毫米,蒸发量高达2644毫米。“作为全国极端缺水地区,民勤的蒸发量是降水量的近24倍,属于典型的半封闭内陆荒漠区。”民勤县水政水资源办公室主任邱德玉说。

  降水少、蒸发多、地下水资源有限,既要治沙造林,又要发展农业、致富增收,这些都离不开水资源。水,像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横亘在想要迫切改变生存现状的民勤人面前。

  正因如此,石羊河流域有限的水资源对民勤来说更显弥足珍贵,逼出“治水经”便成为必然选择。从2006年开始,当地通过流域综合治理,在上游涵养水源,在中游调整农业结构、推广节水作物,下游关闭机井、压缩农田、恢复生态。“在县域范围内,民勤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的轮次控制和严格的过程性控制和精细化管理。”邱德玉介绍。

  “治水经”多管齐下,民勤绿洲植被显著恢复,地下水位逐年回升。在毗邻腾格里沙漠的黄案滩地区,2008年关闭的96眼机井里面,目前自流成渠的就有7眼。“现在,黄案滩地区地下水位已由2006年的5.4米回升到现在的3.1米。”民勤县夹河乡乡长王玉珍介绍说。

  人工智能算“水账”

  民勤县除了在石羊河流域下游采取关井压田、恢复生态措施外,还在中游地区大力推广节水作物、调整农业结构,不仅节约地下水资源,还促进了农民增收。

  民勤县七干灌区水利站站长陈建华介绍,和城里人吃水用水卡刷卡类似,民勤农民也开始用智能水卡给自家的田地灌溉。

  记者在田间的智能水控箱边看到,打开地头的铁皮柜,液晶显示器和刷卡区一目了然,刷卡确认并调好水量,机井水就喷涌而出。

  陈建华介绍,民勤目前实行一井一卡,从用水后台对灌溉总量进行智能控制,每年为农户每亩地配水410立方米,总花费22元左右。在水量使用合理区间,富余水的农户和缺水农户可以通过县里的网上即时撮合平台进行水权交易,形成互补。

  如果说智能化灌溉只是在节水上以“量”取胜,那么,民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节水作物则是从源头上节水。

  在民勤县大滩乡红墙村,20座日光温室鳞次栉比,棚内的人参果、香瓜等瓜果散发出阵阵清香。温室主人李开明告诉记者,由于民勤干旱缺水,当地走上了特色林果业这条路。“现在使用滴灌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让我们每座棚都能增收在3万元以上,既节水还更有效益。每年每座日光温室可以卖出果品6万多元。”

  阻击沙漠任重道远

  在民勤县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之上,荒漠化土地面积就占了89.8%,风大沙多的现状短期内不会改善。据当地有关部门初步测算,民勤绿洲外围尚有100多万亩流沙亟待治理,荒漠化治理任重道远。

  “必须直面的是,随着荒漠化治理向沙漠腹地推进,今后需治理的重点区域自然条件更差,都是前期治理遗留下的‘硬骨头’。”民勤县县长黄霓说,治沙成本费用高,一般工程治沙造林每亩投资达1000元以上。而国家没有防沙治沙专项资金,加之民勤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尚需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荒漠化治理的扶持政策,予以援手。

  截至目前,民勤县在其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已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森林覆盖率也由2010年的11.52%提高到2014年底的17.42%。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