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7月3日电(记者陈国洲)在重庆江津,很多老百姓都能随口说上几件陶长海上任后的“大手笔”:发展园区经济,工业产值过千亿;3年翻修2500公里通村公路;开工建设重庆主城至江津轨道交通;富硒产业成江津新名片……
这些事大多都是江津人期盼多年、梦想多年、呼吁多年却没有实现的大事、难事。在区委书记陶长海的带领下,江津干部群众将它们一一变为现实。陶长海说,是为官一方的责任感坚定了他干事创业、为民解忧的决心。
“党的书记就是要能干事,干成事”
“发展是破解一切问题的基础,作为党的书记就是要能干事,干成事,做地方发展的开路人。”陶长海说,2010年2月调任江津区委书记后,摆在他面前最大的课题是,如何立足江津都市发展新区的战略定位,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江津拥有127公里的长江岸线,又地处贵州、四川和重庆的交界带,如果能够建设一个铁路货运枢纽,形成“水铁公”综合物流优势,势必将激活江津经济发展。
2014年初,成都铁路局计划在重庆新建铁路枢纽站。得到这一消息后,陶长海立即组织团队连夜赶制计划书,和物流公司业主座谈,多次带队与成都铁路局对接,完备的建设方案让江津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项目签约后,短短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土地征迁、施工道路建设、水保、环评等各项前期工作。成都铁路局总工程师徐勇惊奇的称之为“西南最快建设速度”。
在陶长海的主持下,一批改写江津交通历史的重大项目快速上马:2013年6月26日,江津鼎山长江大桥建成通车;2014年6月12日,江津至贵州习水的江习高速公路正式开工;2015年1月,珞璜千万吨级长江枢纽港开工建设……
陶长海说,这些项目建成后,将在重庆南二环形成一个“水公铁”综合物流枢纽,从而把“渝新欧”国际铁路与长江黄金水道无缝对接,串联起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成就江津独一无二的经济节点地位。
独特的交通物流优势已经吸引德国杜拉维特等2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江津,带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14年,江津GDP达到555亿元,增速达12.8%。
“只要真心为民,办法总比困难多”
陶长海有一本厚厚的民生笔记,上面记录的都是他一次次深入农村社区召开“院坝会”时,老百姓反映的一件件烦心事。陶长海将这些事看的特别重,每一件都写下了解决方案, 给自己定下了解决时限。
“我到农村召开院坝会,几乎每一个地方都反映水和路的问题,这让我意识到虽然经济发展了,但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还是困扰农村发展,影响农民生活最主要的大事。”陶长海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和时限:3年内新建和翻修2500公里通村公路,基本解决群众的吃水难题。
3年修2500公里农村公路,资金从何而来?项目规划由谁来做?设计施工能不能按期完成?“只要真心将群众的难事当成最重要的事来办,办法总比困难多!”陶长海说。
面对诸多难题,陶长海亲自联系项目资金,安排财政计划,2014年,68.5%的财政预算支出用于了水、电路等民生工程的实施。为了抓进度,他跑遍了江津的每一个乡镇街道,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到修路建设中去。短短3年时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500公里,确保了所有的行政村公路畅通。
在修路的同时,江津农村饮水工程攻坚计划也在顺利实施,3年时间整治山坪塘4700口,让83万人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超额完成了自己定下的任务。
在陶长海的带动下,深入基层召开“院坝会”解民忧已经成为江津的一项干部工作基本制度,2014年江津区各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召开“院坝会”5000余场次,参与群众达30余万人次,解决群众具体问题4000多件。
“责任必须要落实,领导必须到一线。”
“独木不成林,独梁不成屋”。陶长海说,要想为官一方造福于民,必须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队伍,而作为书记,就要成为这支队伍的带头人,以身作则当好“班长”。
“责任必须要落实,领导必须到一线。”江津区委宣传部部长辛华说,陶长海是这样要求的,也是这样亲身实践的。在江津3年,陶长海走遍了所有重大项目工程一线。连接重庆主城和江津的江习高速公路对江津发展四面山旅游景区至关重要,然而这条路沿线都是较贫困地区,项目投资大、回收慢,建设部门前后联系了70多家企业,大多都不愿意接手。面对困难,陶长海深入沿线村庄调研选址,在掌握最优选址方案后,亲自与企业谈判,最终与中电建集团达成投资协议,这条路成为重庆第一条采取PPP模式修建的高速公路。
在陶长海的带动下,江津区四大班子领导干部都兼任一方主要工作,深入一线解决重难点问题。区里每年推进的100个重点项目,区四大班子的40多个区级领导,没有一个人“跑得落”。
“领导干部冲锋在一线,普通领导干部哪个敢落后。”江津区经信委主任漆晓强说。现在江津的干部普遍干劲十足,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