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一直喜欢读书、看报,所以爱屋及乌——对那些能写出一手锦绣文章的作者们心生敬意。有幸参加过几回读写交流会,因此得以见到一些经常在报刊上发稿的有一定名气的作家。对于这些名家,我是满怀敬畏之心的,因此见面之后,总是怀着崇拜之情上前去问候、请教,大多名家,给人的感觉都是平易近人的,非常谦逊、礼貌地对待咱这样一个无名小卒,但也有个别的名家,架子端得好大,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令人心寒。当然,端架子的“名家”毕竟是少数,我遇到的大多数名家,都能对小人物平等相待,让人感觉如沐春风。
著名作家陈大超先生是我一直以来十分喜欢的作家,不仅喜欢他的文章,也敬仰他为自己喜欢的写作事业敢于放弃公职的勇气。有一天,我在网上无意中闯进了他的博客,便冒昧地给他留言,表达了自己对他文字的喜欢。本以为他那么忙,没空回复我这样一个读者的留言的,可是第二天,当我登录时,却发现他十分认真地回复了我,态度十分谦虚,一点看不出有什么架子!我读大超先生的文章已经有十多年了,这是第一次与他近距离接触,没想到他竟如此随和,让我想到了“文如其人”这个词。著名学者游宇明先生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他的民国人物系列文章及历史系列文章,我都百读不厌。几年前,我买了一本他的《不为繁华易素心》,读过之后,有感而发地写了点小感想发在了报纸上。没想到,宇明先生竟然在网上百度到了我的博客,留言向我表示感谢。学者岳南先生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他写的民国大师系列丛书,我基本上都买了阅读了。读完后,也把阅读感想写成小文,在一些报刊上发表了。没想到有一天,岳南先生竟然也来到了我的博客,他留言给我,感谢我一直以来对他作品的关注,态度极其谦恭,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特别让我感动的是著名学者张昌华先生,昌华先生的大名,我在学生时代就已经知道了,从学生时代开始就读他的书。作为资深出版人,他采访了许多海内外名流,令我敬羡不已,但从来没想到过有朝一日自己竟然能收到他的一封信函!事件的经过是这样的:2014年,张昌华先生的新书《清流远去——文化名人的背影》出版后,我在第一时间买来读了,读完后,就写了一篇小稿《长河流月去有声——读张昌华〈清流远去——文化名人的背影〉》,打算把它投给报刊碰碰运气。几天后,我把这篇稿子投给了南京的《百家湖》杂志。我是在早上把稿子发送到杂志邮箱的,下午三点多时,我的邮箱中收到了一封信,标题写着“致唐宝民先生”,打开看,是一张照片,照片的内容是一封信,读过才知,竟然是张昌华先生写给我的:“宝民先生惠鉴:你好,十分钟前,万辉将大作《长河流月去有声》传我拜读。十分感谢先生捧场,愧不敢当……敝人在此主事,如再登先生的文字,即有瓜田李下之嫌。真心地谢谢先生错爱,并乞宽宥。颂 秋祺张昌华上2014.11.27。”原来,张昌华先生退休后,被聘到这家杂志社做主编(粗心的我事前并不知晓此事),我的那篇稿子投到了编辑的邮箱,编辑想要刊用,便转给昌华先生,但昌华认为不宜在自己做主编的杂志刊登宣传自己的文章,便写了这封信给我做说明,并表达感谢之情。昌华先生此举令我非常感动,感动于他对我这样一个无名小写手的尊重,竟然在百忙之中写一封信来解释不用稿原因,表达感激之情;而且,是郑重地写了一封信,拍照发过来的。信纸是那种非常老式的竖排红格纸;字是用毛笔写的;字体公整、考究,是一笔一画用心写的,丝毫看不出敷衍的样子!
记得李汝珍在《镜花缘》中写道:“刚才俺同那些生童讲话,倒不见他有甚通文,谁知酒保倒通起文来,真是‘整瓶不摇半瓶摇’(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架子端得老高的所谓“名家”,都属于“响水不开”之辈,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家;真正的名家没架子,他们总是把自己放到最低处,以极其谦恭的态度对待小人物。他们这种低调为人处世态度,永远值得我们仰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