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高职教师助力民间工艺传承
2015-06-11 04:54:00
 原标题:高职教师助力民间工艺传承

  高职教师助力民间工艺传承

  2015年06月11日 04:54:22来源:光明日报评论0

  打印

  字大

  字小

  绍兴铜雕“非遗”传承人赵秀林(左1)向参观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基地”的来宾介绍自己的作品。 资料图片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最近举行了一场拜师礼。随着青年教师代表深深一鞠躬,他们与当地8位“非遗”大师结下了师徒之谊。

  “子承父业”非传承良方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绍兴文脉昌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光彩夺目。“但在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传统工艺所依存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其保护和传承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技艺后继乏人。”绍兴市人大常委原副主任、绍兴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名誉会长舒炳炎如是说。

  2012年,绍兴成立了传统工艺创新团队,几年来一直致力于保护、挖掘和传承传统技艺。“我们一直在找合作、找传承人,收徒授艺,多年准备、多处选址,就是没有理想的接应。”高级工艺美术师、“非遗”项目铜雕工艺传承人赵秀林直言,单靠“子承父业”式的传承,他们担心会出现“人亡艺绝”的境况。统计显示,目前绍兴的工艺大师大多在60岁以上,抢救性保护已然迫在眉睫。

  “现在大学中的美术生,他们从小接受的就是西方美术透视和色彩技法,如铅笔素描、油画棒色彩、水彩水粉画等,对中国传统的绘画、雕刻、塑型等知之甚少。”有专家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传统民间工艺的广泛传播。再加上学习民间工艺,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静待花开”的坚持,而现代的环境普遍急于求成,年轻人不愿意长时间坐“冷板凳”,因此不容易爱上这些“手艺活”。

  在高校“安家”,好在哪里?

  在经历一系列“碰壁”之后,传统工艺创新团队终于在绍兴职院“安了家”。学院一口气引进了8位“非遗”大师,每位都赫赫有名。譬如:胡克勤,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省印染行业协会会长、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还有省工艺美术大师陈水堂、王仲章、陈国荣,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李德顺、陈建成,著名留声机收藏家何凤汉等。

  在学院新建的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基地,依次设立了以大师名字命名的8个工作室,铜雕、越窑青瓷、扇面、微书微雕、古家具、留声机等精品摆放有致。“好开心能够在绍兴职院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得以在这里专心创作并向师生讲解、演示我们的技艺。”赵秀林的这番话代表了很多大师的心声。据介绍,工作室设立之后,绍兴职院还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传统民间工艺”文化宣讲活动,邀请上述大师举行专题讲座,宣讲传统文化、表演传统技艺。

  “由于民间工艺距离产业化之路尚远,所以开设相关专业还有待时日。传统民间工艺一在技、二在艺、三是传承。”绍兴职院副院长黄柏江告诉记者,学院如今考虑最多的还是如何把民间工艺的知识、审美、技术等与职业教育的特点对接起来,如何把大师们的言传身教与职校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结合起来,借助于花雕、木雕、扇艺等传统工艺教学实践,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及学校文化品位。

  青年教师是首批接棒者

  毕业于温州大学美术学专业的教师叶岚,2005年进校,一直对越窑青瓷情有独钟。此次她恰好拜越窑青瓷传承人陈国荣为师,“有幸能成为入室弟子,我打算多学习多汲取传统工艺的精华,学习传承越窑青瓷在造型、纹样等方面的精美艺术手法,并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之前,叶岚开了一门“设计素描”课,借鉴越窑青瓷艺术设计现代包装。2014年起,她又担任学生社团“瓷艺社”的指导老师。“大师们把工作室开进校园,距离我们这么近,我们非常期待能得到他们的指点,制作出精品并推向市场。”瓷艺社社长林文淇对“接棒”越窑青瓷兴趣很浓。

  记者了解到,之所以选择一部分教师先拜师学艺,那是因为很多人已有这方面的基础与功底,而且具有教育背景的他们也知道如何让那些90后大学生对传统民间工艺产生兴趣。“一方面,我们找到了传承人;另一方面,青年教师也能够用他们的理论素养和创新思维,给予我们创作灵感。”赵秀林说,让民间工艺“活”起来,甚至“活”得更好,职业院校有很好的平台和资源。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来源 | 光明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