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乡村教师涨薪为何“最无争议”
2015-06-11 04:14:32
 

  ■封寿炎

  无论是公务员、事业单位还是国有企业,体制内的每一次涨薪,几乎都能激起全社会的激烈争议,但这一次却是个例外。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全面部署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出将全面提高330万乡村教师的待遇。此举获得舆论的一致赞成和高度评价,被称为“最无争议的涨薪”。

  有人说,工作累、责任重、收入微薄、生活清苦,这是乡村教师的标准群像。每当媒体披露乡村教师“毁家兴学”的事迹,舆论要么感动得一塌糊涂,要么齐声称赞他们的无私奉献。然而,除了感动之外,何尝没有刺痛?在一个物质已经相当富足的时代,乡村教师们根本不应该承受那么清贫的生活。哪怕他们怀着一颗无私的赤诚之心,其劳动和奉献,也应该获得相应的补偿回报。多数乡村教师深陷穷困之中,既不符合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也不符合尊师重教的传统道义。

  近年来,很多人都在担忧师道尊严的衰落。比如日前引发热议的一则新闻,一名“熊孩子”居然胆敢在老师的后背贴上“我是乌龟,我怕谁”的标签。由此引发冲突之后,受辱的老师因动手打人,一度要被开除(后在舆论压力下变成“降级”),而侮辱老师的学生却未闻受到任何处理。成长都要接受规训,如果在家长和学生面前,教师毫无尊严可言,甚至变成了弱势群体,那么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野蛮成长的一些“熊孩子”,必然会让将来的社会支付代价。

  师道尊严从何而来?除了教师本身的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之外,很大程度上需要法规政策给予支持,使他们获得较高的职业声望、社会地位,拿到较好的薪酬待遇,过上尊严体面的生活。在这方面,教师的处境并不太让人乐观,尤其是广大乡村教师更是处境堪忧。由于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交通地理条件不便、学校办学条件欠账较多等原因,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薪酬待遇普遍偏低。尤其是一些没有正式编制的代课教师,他们的职业地位相当于“临时工”,名不正言不顺。他们付出同样的劳动,却同工不同酬,拿着远少于编制内教师的收入。一旦遭遇撤并学校等情况,他们还很容易成为清退对象,并且没有社会保障,备受失业、养老等各种后顾之忧的困扰。处在这样弱势而困顿的境况中,尊严体面很多时候只能是一种奢望。

  教育在国家发展、社会融合中具有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薪酬待遇过低,有可能引发一系列溢出性的连锁效应。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乡村教师缺乏职业吸引力,难以吸引足够多的优秀人才,难以提升师资力量。而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长期滞后,造成城乡教育质量两极分化的状况。它不仅固化了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甚至成为乡村地区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重要原因。

  教育是阶层流动的主要通道,教育质量两极分化,必然导致阶层固化。BBC(英国广播公司)一套历时49年跟拍而成的系列纪录片《人生七年》,提供了阶层固化的经典案例。14个出身于不同阶层的孩子,尽管人生轨迹各异,但终其大半生,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改变初始的阶层属性。在英国社会难以逾越的阶层壁垒中,不同的受教育状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国内,近年来备受热议的“寒门难出贵子”,其重要原因也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很难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在升学竞争以及成年之后的社会竞争中屡屡落败。

  教育质量差距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教育资源的核心是教师,教育质量主要取决于师资水平。《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精准把握住了核心因素,它的实施将有助于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提高乡村教育水平,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这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编辑:小微

来源 | 解放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