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造林三十载两千亩荒山变苍翠
2015-06-09 10:34:02
 

□文/摄钱玺勇本报记者刘柏森

  打开延寿县的卫星地图,位于延寿县城东北角的一块深绿色非常醒目。延寿县林业局一位干部告诉记者,这一片深绿色便是该县造林大户冯国君的家庭林场。而三十多年前,那里是一片2000余亩的荒山秃岭。“冯国君的家庭林场值得一去,他的事儿也值得一写。”这位干部向记者推荐。

  由于事先已打了招呼,记者的车一到林场大门口,一位身着迷彩服、高个的男子便迎了出来。陪同的林业干部告诉记者,这便是冯国君。虽然已到耳顺之年,但冯国君面色红润,看上去非常年轻,走起路来也非常敏捷。

  这片是红松,这片是落叶松,这是水曲柳,这是楸树……冯国君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他“绿色王国”里的各个树种。冯国君的林场里最多的是红松和落叶松,栽种面积分别有500亩左右,其它的杂木栽种面积则有380亩左右。林场处在一片丘陵地带,地势高低起伏落差较大。在两座小山之间是一个面积不小的天然泡泽。冯国君告诉记者,如果盛夏来,会看到荷花,景色非常美。时值初夏,虽然没有荷花看,但是在林间穿行,满目葱绿,空气清新,仍会令人神清气爽。

  在树脚下,只生长着贴地的草本绿植,不见长大的蒿草和低矮杂木。不远处有机器的轰鸣声,寻声而去,只见一位女工正背着割带机清除林间的蒿草和杂木。冯国君说,清除这些蒿草和杂木,为了防火,也为了不让蒿草和杂木与树木争营养。沿着平坦的林间路,可以到达林场的任何一个角落。在林场周边,都有栅栏把林场和外界隔离开来。道路和栅栏都是冯国君特别建设的,为了林木管护的方便。

  冯国君1956年出生在延寿县延寿镇富强生产大队,1974年初中毕业回家务农。1978年当上大队的民兵连长,1979年当上富强大队二小队的生产队长。1984年,富强大队实行土地承包到户,生产队到此消失。

  在实行土地承包的前一年,生产大队向外发包村北的2000余亩荒山。冯国君便筹资把荒山承包了下来。说起承包荒山,冯国君说,他小时候山上的树还不少,但是后来被砍光了。光秃秃的山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而且没有植被的覆盖,极易暴发山洪。1982年夏天的一场山洪便把县城环城公路都冲毁了,冯国君决定靠自己的力量来治理这片荒山。不到三十岁的他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想干事,不白活”的想法也是促使他承包荒山的原因。

  森林植被破坏容易但恢复难。山上土层很浅,土壤贫瘠,而且流失严重,栽下去的树难成活。冯国君把别处的好土运来,对小树苗实行客土栽培,还要修路搭桥盖房子。

  虽然难,但冯国君仍然坚持着绿化荒山的梦想。1985年5月初,他被评为当年的全国新长征突击手。

  植树造林的投入是巨大的,买树苗、雇人工、修道路、买管护机械……简直是“无底洞”,短时又见不到效益。单靠山脚下所种玉米的收入已难以为继。冯国君先后承包了砖厂、锅炉厂等村镇小企业,也曾到县亚麻厂做过管理工作,把“以农养林”变成“以企养林”。忙的时候,常常是企业和林场两头跑,而林场日常的管护则交给了妻子李桂艳,全家人齐上阵。

  在冯国君一家的坚持下,荒山变了模样,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三十多年来,他投入到荒山治理共计两三百万元。

  现在,冯国君的林场已实现了“以林养林”:间伐下来的树木、红松结的松塔和鱼塘产的鱼都能换钱了。林场已转入收益期。

  “我这辈子到现在,没有债务,但也没有积攒下财富,有的只有这片林子。”冯国君很欣慰。

  冯国君的长子冯奎胜大学毕业后回到了父母身边,承担起管护这片山林的责任。“我的任务基本完成了,未来日子里就是辅助大儿子管护好这片山林,让它发挥最大的生态效应造福更多的人。”冯国君最后说。

  林场有山有水风景宜人。

  走在自家林场里,冯国君显得神清气爽。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来源 | 黑龙江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