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还珠楼主前传(64)
2015-06-03 09:32:30
 

蜀山狂潮

  作为还珠的真正“知音”,叶洪生与唐鲁孙二人对《蜀山剑侠传》第六集前后变化的评判可谓独具慧眼,明察秋毫。但问题是,此等评判乃是在《蜀山剑侠传》全书五十五集完全杀青后,站在比较级层面,于通览全书的基础上由“果”溯“源”使然。因为正是有了第六集之后的“峰回路转,奇兵突出”的“一集比一集精彩”,方才反衬出前五集的“试笔”之作“体例驳杂不纯”,“令人有凿枘不入之感”。况且作为整个民国武侠小说史上领袖群伦之巨著,《蜀山剑侠传》本身就是一座丰碑,其“越写越奇越精彩”的结果,非但让民国其他武侠小说作者难以望其项背,就是还珠本人,在此书生成初期,因其“不经意”的率而操觚,其想象力与描绘力,亦是难以逾越其第六集之后因“聚精会神”而产生的“宛如大鹏鼓荡风云,神龙破壁飞去,扶摇直上九万里”之巅峰。

  故此,笔者以为,我们不应因《蜀山剑侠传》后来的辉煌,而掩埋其在“峰回路转”之前的光泽。因为正是连载初期的“碰壁”和反复调整,不但让还珠逐渐找到了创作感觉,而且其已经“不同凡响”的效果也为此书积攒、聚集了大量“粉丝”与人气,殆至还珠感觉已到,祭出“奇兵”,此书也就“水到渠成”地达到“纵横所之,子无窒碍”之势了。

  对此,市场上的反馈亦可参之为证。

  《蜀山剑侠传》总第85回于报上连载的时间,已是1934年的年初。是时,该书凭借前84回的结构调整,重新“计划”,不但在平津妇孺皆知,不胫而走,而且已经轰动华北,名震江南。正是在此等“疯传”的基础上,遂造成第85回以后,其风靡全中国的“蜀山狂潮”——揆之史实,将《蜀山剑侠传》在当年风行全国的现象称之为“狂潮”,实非笔者妄言。

  如此说可立,对民国时期“蜀山狂潮”的生成不妨作如下论:在没有任何重大宣传的前提下,“蜀山狂潮”的出现,绝非一蹴而就;其在民间近二十年的风靡,实乃该书魅力使然;而此等魅力的形成,又实在是该书经年累月渐入佳境的结果;若想追溯这种佳境的渐入契机,其初始之时的报端“试水”与及时“调整”实为关键;而在这关键时刻,天津读者的挑剔眼光、识货能力及慨然捧场可谓功不可没。

  换言之,是天津的读者造就并捧红了还珠与其《蜀山剑侠传》。因为正是天津读者的挑剔、宽容与鼓励,让还珠及时调整了写作计划,并使他有信心将这慢热而又悠长的《蜀山剑侠传》耐心地写下去;而聪明的还珠也是不负众望,他及时调整好方向并快速进入佳境,最终使《蜀山剑侠传》轰动天津,名噪华北,风靡全国。

  1946年至1947年间,《蜀山剑侠传》单行本出到第35至37集时,书局主人在该书封三上连续刊出广告。

  核查全书内容与当年史实,广告中除“结构谨严”疑有溢美之嫌外,其余文字绝非妄言。对此,台湾还珠研究专家叶洪生先生曾有解读:“它(广告)的确如实反映出《蜀山》的小说特色及其所以能颠倒众生的主因。据知当时国内上自名公巨卿、下至贩夫走卒,几乎无人‘不迷’还珠楼主,以争睹《蜀山》为快。半个世纪以来,恐怕唯有金庸武侠作品有此魅力;然以小说的想象力及原创力而言,金庸受还珠启发之处不一而足;当瞠乎其后,自叹弗如。”

  半个世纪后,叶洪生先生所言亦非妄言。

  天津古籍出版社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来源 | 天津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