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副主任林宝军 打开看世界的“天眼”
2015-06-03 04:52:51
 

无图说

  ■本报记者 茅冠隽

  在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人人都知道“60后”北斗导航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是个“拼命三郎”:回家成“出差”、去上班却成了“回家”;确定导航卫星的有效载荷状态时,连着熬了3个通宵,喝掉一箱红牛;平时的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为了北斗卫星全球导航系统能早日运作,林总带头拼,我们一起拼,再苦再累也值!”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项目办工作人员沈苑说。

  2009年9月,长期从事卫星空间应用总体工作的林宝军从中科院调至上海,负责带领团队研发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从那时起,林宝军就开始过上了“把家乡当异乡”的日子:家住北京的他,若非工作原因极少回北京,经常两三个月也没机会回家一次。他把回家笑称为是“出差”:“虽然也想念家人,但正在研制中的北斗导航卫星也是我的孩子,团队成员们也都是我的家人,实在走不开。”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北斗已无需其它通信系统支持即可实现定位和通信,并已在为亚太地区提供24小时全天候无盲区服务。今年3月30日,我国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4月21日准确入轨,有效载荷顺利开机,地面系统成功接收到卫星下发的导航信号。

  这是我国发射的第17颗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技术难度之大、任务要求之高、研制进度之紧,在小卫星历史上前所未有。

  为了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目标,林宝军和团队成员们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2011年4月份,为了尽快确定导航卫星有效载荷的状态,林宝军带着结构设计师、热控设计师等十余人赶到位于成都的合作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连续三天每天进行近15小时的实地分析讲解,终于将所有技术难题全部解决。

  2013年9月底,卫星要装帆板。为了不让“十一”长假影响工程进度,林宝军决定赶在假期之前完成这项工作,这相当于将工期缩短了一大半。林宝军带着研究团队一起日以继夜地忙了近一周,终于在10月1日凌晨4时完成任务。

  功夫不负有心人,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的研发人员仅用了3年零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从方案、初样、正样各个阶段的全部研制,并实现了多个技术突破。

  这颗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迈出的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的第一步。2020年前,30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导航系统就将建成,“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真正和GPS、格洛纳斯、伽利略等其他全球导航系统进行同台‘PK’了。今年年底前,还会有一颗北斗全球导航卫星上天。”说起未来,林宝军满怀憧憬。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来源 | 解放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