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亭
机缘巧合,近日得便去省里的青山湖科技城走了一趟。那些大建设的场景还在其次,倒是管委会的同志热情地带我去看了两家企业,又交流了一番关于特色小镇的构想,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也深受鼓舞和大感振奋。
第一家企业,号称是专门提供工业制造全过程信息集成管控平台的所谓“工业4.0”专业制造商。听起来似乎有点“忽悠”的意思,但其实却是名副其实的智能制造服务商,或谓智能制造流程的总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运营商。虽然最初它的管理软件,的确来自于“进口”。但是在接了中国传统制造的“地气”之后,把德国工业4.0版的原理和精神贯注其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陈出新成就了IEIS集成管控技术。在我来看,这才是真正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自主创新。
某磁业厂产品生产的窑炉炙热烤人,即便是规定了严格的现场巡检,但人和人的不同,照样会给生产过程的监控带来大相径庭的结论。而经IEIS系统的改造,遍布工艺关节点的“顺风耳”和“千里眼”,借助无所不在的“天罗地网”,通过人-机-料一体化的实时交流和对话,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大数据分析和反馈,不但保证了精益化生产的梦想成真,还实现了品质管理的事先预控和事后溯源。
至于单纯的生产之外,企业所依据的各种标准、规范,以及政府公共管理所要管控的环境和安全等,IEIS系统都留出了接口,或者说是纳入了系统。这叫什么?这就叫“基于信息物理系统(即工业4.0,笔者注)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语)”。它所带来的效益,既有降低成本5%-10%的经济效益(用工数骤减7成多,年节约人工费用476万元;合格品率提高到5个百分点,年降低消耗120万元);更有安全生产、保护生态等社会和环境效益,而这一切,正是我们期望智能制造今天所能给我们带来的综合效益。
另外一家企业,创业的口子开得小一点,仅限于产品表面缺陷的智能识别,以及在线分拣系统的解决方案和相关设备提供。但最初的“狂飙突进”,已引领他们成功“占领”了基于图像搜索技术的网络产品管理系统,更进一步将进入以机器视觉为基础的物联网领域。现如今,他们已成功销售了平面材料表面缺陷智能检测机、空心胶囊自动评检机、布料智能识别检索系统和服装辅料智能检索系统。瓶颈一旦被攻克,窗户纸一旦被捅破,正应了“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老话,推而广之,他们进一步需要“拿下”的铝膜、光学玻璃、磁性材料等智能检测系统和照明产品生产线的自动化(压缩用工20人,产能提高近一倍),也不过就是“分分秒”的事情了。
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总是强调质量不是检测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的确如此,质量检测不应只是“马后炮”,而应当把全部的生产过程也打造成一个品质检测和管控的过程。这难道不正是智能制造的“题中应有之义”吗?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联通、精确识别、有效交互与智能控制(《中国制造2025》语)”吗?
智能制造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互联网+传统制造”,就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中国制造2025》洋洋洒洒2万来字,堪称鸿篇巨制。但我翻过来掉过去看,化繁为简,其实就是一个“两化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问题。这无论从其关于指导思想的“三主为重”(“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还是从其基本方针的“三化创新”(“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上,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三主为重”,还是“重”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制造全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上;“三化创新”,还是“新”在了“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这“一化解千愁”上。
浙江是个制造大省,中国更是一个制造大国,但在为期不长的辉煌过后,都已陷入了“大而不强”的深深苦恼。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固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一股脑儿跟风扎推上马,不但技术风险极大,就是市场风险也不可低估。无锡尚德太阳能的一哄而上和一哄而散,可谓深刻的教训。对此我们当然不会因噎废食、浅尝辄止,但多年辛苦积累起来的一个传统制造的大摊子,总不可能一风就吹到九霄云外去吧?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就在“两化融合”的智能制造!
两个企业一个是总体,一个是局部,但都是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提供商,类似的企业在科技城还有不少,他们正在吸收各方力量组建智能制造的研究院和智能制造的产业联盟,再加上从杭州西迁来的杭叉、杭氧、西子及临安本地的万马等“制造大腕”,都在“近水楼台先得月”地进行相关试验和改造,力求成为智能制造的成果展示和典型案例,那我们又何愁依托于此的智造小镇不能作出特色、不能声名远播呢?
当地的同志,至今还在纠结创客、云制造等小镇名头的敲定。其实,和“制造”同音不同字的“噱头”,恰好彰显本小镇的特色——不是传统制造,而是智能制造,不是“制造小镇”,而是“智造(智能制造)小镇”!
(作者为浙商智库专家、区域经济研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