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5月25日电(记者段菁菁)杭州市中国旅行社导游潘伊玫的“导游情结”,始于30年前西湖边的一张合影。
上世纪80年代的杭州,街上金发碧眼的“老外”很少。一有出现,总会引人围观。好奇心驱使下,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小姑娘主动上前和外国友人打招呼,但从口中只能蹦出“Hello”和“Byebye”。
“西湖的美,却没办法向外国朋友描述。”在与“老外”合影定格的瞬间,小姑娘心中暗暗生起一种情愫:长大以后要说一口流利的英文,把家乡最美的风景,如数家珍地介绍给全世界各国的朋友。
这种情愫一直伴她成长,30年后,她成了十大“中国最美导游”之一。在接待各国王室成员、中外政要、商界学界名人、演艺明星的过程中,潘伊玫对导游职业有了自己的“另类读解”,带团风格别具一格,使外国游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中国。
潘伊玫对导游的一种解读是“催化剂”。“一名好的导游,不是简单的景点介绍复读机,而是游客美好回忆的催化剂。”潘伊玫说。
从事高端入境接待,她总有办法让那些政要、名人放下“架子”,全身心轻松投入旅程。有一年,马来西亚Pelis(玻璃市)的王子、王妃带了一众随从来杭州旅游,潘伊玫作为全程接待陪同。当陪他们一起走到西湖边钱王祠附近时,也许是被杭州安逸休闲的“慢生活”气息感染,王子一下子变得很活跃。潘伊玫突然想起马来西亚有跳group dance(集体舞)的风俗,于是向王子提议,不如在这湖山风光的自然背景下,跳一段马来西亚集体舞。“没想到王子放下王室的繁文缛节,全部随从跟着一起跳了起来。”
在潘伊玫眼中,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孩子”。“旅行本来就是一件放下包袱,释放自己内心那个‘孩子’、回归纯真的美好事情。”
潘伊玫对导游的另一种解读是“角色扮演”。“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多才多艺的导游可以跨界,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但最核心的社会价值,就是以民间外交促文化传播。”为了给美国南宋历史研究专家量身定制hour by hour itinerary(指量化到每小时的具体行程),她翻查了大量史籍。烈日下,她带着美国专家们一起“穿梭回900年前”,登玉皇山顶、俯瞰八卦田、徜徉南宋御街,获得了美国专家们的一致赞誉。
导游于潘伊玫而言,还是“护花使者”。她曾带着游客出境游,在回国当天,遭遇冰岛火山爆发、希斯罗机场关闭。在滞留伦敦的18天里,她每天奔波在航空公司、大使馆,博物馆、酒店,免税店。既要安排新的免费行程,又要安抚客人紧张情绪。最后她抢在其他团队之前,帮游客争取到最早一班航班回国,将各方的损失降到最低。
如今的潘伊玫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还逐步实现着她更大的梦想:站在海外推介的舞台上,以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语言优势,为中国的入境旅游,更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