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浙江湖州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探索与实践
2015-05-25 18:06:40
 

  “绿水青山”点燃美丽乡愁 “金山银山”成就富足家园——浙江湖州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探索与实践

  新华网杭州5月25日电(记者 张乐)几年前,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筏头乡关闭了44家竹拉丝企业和一家效益很好的笋罐头厂,当时不少村民还不理解。而现在,这里成了全国最著名的“洋家乐”集聚地,单张床位上缴的最高税金可达10万元,村民项亚明逢人就夸当初决策的英明。

  筏头乡的今天,是浙江湖州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一个缩影。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湖州市经过多年探索创新,逐步摸索出了一条由“农家乐”到“乡村游”到“乡村度假”再到正在形成的“乡村生活”的湖州之路,绿水青山不仅点燃了游客心中最美的乡愁,也成为当地百姓保护生态、爱护家园的最大动力,脱贫致富、创业增收的“金山银山”。

  从“一无所有”到“无中生有”,点燃游客心中“最美的乡愁”

  湖州地处浙江北部,没有名山大川,传统意义上的优质旅游资源匮乏,旅游业在全省11个地市中长期徘徊在后三名。然而近年来,当地的旅游产业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2013年,全市旅游业增加值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5.82%,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4.48%,旅游业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6.91%。在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中,旅游从业人员超过20%。

  乡村旅游,就是湖州旅游业从“一无所有”到“无中生有”的突破口。“湖州是中国最大城市群——长三角都市圈中的重要节点城市,距离上海、杭州、南京等大城市仅为1-2小时车程,且自然环境美,文化底蕴深厚,新农村建设搞得比较好。”湖州市旅游委员会主任干永福介绍说,他们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中得到启发,觉得湖州完全有条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湖州人记得,当时全省上下都在开展“千村整治万村示范”,市里拿出大量的资金整治乡村环境,但百姓却不买账。很多人认为,政府是一阵风,做形象工程;还有人认为,墙是政府刷白的,路是政府修的,所以并不珍惜,过不了多久墙面就脏了、池塘水又浑了、门前户后垃圾又乱扔了。

  “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新农村建设没有产业支撑,是没有生命力的。”湖州市市长陈伟俊说,如果能够通过乡村旅游这个载体,将两者结合起来,把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百姓们就会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并加入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列中来。

  要让群众受益,关键是要将“绿水青山”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金山银山”。2010年以来,湖州市先后编制了全市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乡村旅游提升发展专项改革领导小组,设立市一级的乡村旅游事业发展中心,建立统筹旅游发展的旅游委员会,并下设专门的乡村旅游处,理顺了乡村旅游的管理体制。2012年,湖州市成为浙江唯一一个乡村旅游提升发展专项改革试点市。

  围绕山区大力发展乡村度假,做好青山文章,围绕太湖大力发展滨水度假,做好绿水文章,开创景区+社区+郊区融合的非经典旅游先河,各种新兴的乡村旅游业态应运而生。2014年,湖州全市共接待乡村旅游游客逾2300万人,经营总收入突破40亿元,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在这里找到了“最美乡愁”。

  从“千人一面”到“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带来“金山银山”

  如何避免其他地方的“低、小、散”等情况,构建具备鲜明差异化和地域特色的完整乡村旅游业态?湖州市委书记裘东耀表示,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去拓展和延伸,湖州开始了特色化、产业化和集聚化的全面布局。

  因地制宜,走立体鲜活的模式集群之路。

  德清莫干山历史上就是西方人士青睐的纳凉度假之地,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不少拥有时尚理念和市场嗅觉的境外旅游投资公司租用村民闲置旧房进行改造、展开个性化设计,倡导低碳环保和无景点式的健康休闲旅游,引导人们放松身心、返璞归真、享受自然。截至目前,该地已吸引南非、英、法等18个国家外籍人士的投资,建成“洋家乐”60余家。在他们的带动下,“洋式+中式”的乡村度假模式逐步形成,这里以高端白领和外国游客为服务对象,常年入住率在80%以上,日人均消费超过1200元,是普通游客人均消费的一倍以上。

  竹乡安吉县利用其乡村环境优越、乡村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模式,中张村的农耕馆、尚书村的耕读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长兴县学习台湾乡村民宿做法,利用原有的农家乐基础和旅游景区,大力发展“景区+农家”模式,水口乡顾渚村依托历史景区大唐贡茶院和村里的数百家农家乐,仅去年一年就吸引了长三角地区两百多万的游客。南浔和吴兴两个市辖区地处平原水乡,依托遍布各地的休闲农庄,大力推广“农庄+游购”模式,农庄成景点,园区成景区,农副产品成旅游产品,顾客为游客,实现了旅游和农业的高度融合。

  湖州市旅委办公室副主任张樵说,这四大模式定位不同,受众也各有不同,有效避免了同质化,实现了差异化竞争。

  规划统一,走质量恒定的品质保障之路。

  当地干部在实际调研中发现,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常出现乱排污水、破坏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

  湖州市专门成立了旅游标准化委员会,由旅游、质检、农业、林业四家单位共同牵头,制定了包括示范洋家、示范农家、示范农庄、示范村和集聚示范区五大标准化体系,对安全标准、服务标准、配套标准、食品卫生等进行了详尽规范。

  理念提升,走服务提速的人才支撑之路。

  干永福说,农民经营者受文化程度、文明意识、市场意识和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局限,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及专业系统培训,同时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较差,这都直接影响了乡村旅游经营和管理的水平。

  为弥补乡村旅游发展的人才缺口,湖州市出台具体的人才培养政策,通过开办乡村旅游领军人物、服务人员培训班等,每年培养300个乡村旅游的管理人才,并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培训10000名乡村旅游服务人员。

  从百姓增收到乡风文明,乡村旅游带动全域提升

  湖州的一揽子计划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品质,还带来了一系列的乘数效应。

  百姓富裕了,收入翻番、钱包变鼓。如今,乡村旅游已覆盖全市25%的农村人口,2013年带动全市农民人均增收769元,占年度农民人均收入增加量的4成以上。2014年,乡村旅游再度带动农民人均增收627元。生态变好了,到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安吉农民吴启明说:“过去靠上山砍柴为生,现在尝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甜头,恨不得后门的两棵树早点长大,多引来些客人。”

  乡风文明了,百姓素质提高了。在孕育了全国第一个“洋家乐”集群的筏头乡,村民们不仅自觉保护环境,还向游客们发出征集令:如果在山里捡到3个以上烟头的给予重奖。产业转型了,游客由匆匆过客变为乡村常客。“西坡29号”曾接待过一位客人,一年中带着亲戚朋友入住了15次。

  “乡村旅游不单是中国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的一种形态,它对发展乡村经济、拓展农民创收渠道,促进新农村建设、优化乡村经济社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拉动社会消费,提升文化传承和文明程度、保护乡村生态环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石培华教授说。

  与其他旅游形态不同,乡村旅游的基础在农村、根基在农业、主体是农民。石培华表示,湖州以生态为抓手,其成功实践已成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创新范本。


编辑:小微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