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就业已是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不少毕业生感觉“就业不难,找份好工作难”。很多大学生对自己、对社会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会做什么,专业知识又脱离实践,一拿到文凭就急匆匆地踏入社会,很自然会产生眼高手低的现象,频繁更换工作,走入就业困境。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目前,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是喜欢到大城市、到热门行业就业、到国家机关做公务员、从事白领职业等。然而最需要大学毕业生的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农村地区,以及按所有制性质划分的中小型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等急需高级人才的地方和部门,毕业生却不愿意去。从思想和心态上来讲,毕业生普遍存在急于工作、急于赚钱,追求高回报的急功近利思想,而没有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事业发展做科学、全面和理性的思考,没有磨练意志、提高技能、汲取经验、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这也影响了毕业生建立正确的择业取向。
二是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随着高校的扩招,培养了大量的各层次人才,使得人力资源相对过剩,特别是某些热门专业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情况。另外,企业等用人方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在的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满足社会和岗位的需要,从而造成供需两方面在需求结构上的矛盾。
三是社会认知观念保守,企业价值取向偏狭。中国社会等级观念因历史原因根深蒂固,官本位、地域观念和终身职业制观念严重,人的身份和地位观念往往左右着职业选择的去向,忽视一些当代实际需要和客观条件,由此导致中国传统社会心理和思想意识中长期存在不切实际、主观唯心、脱离社会需要的就业观念。这种思想长期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求学取向、就业取向。另一方面,来自企业的影响则是企业在用人价值取向上的偏狭。企业在用人方面存在攀比、虚荣心理,喜欢不计成本地使用高学历人才,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鉴别,执迷于“高学历情结”。
那么,在当前就业背景下,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就业定位呢?
首先,指导学生全面评价自我。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这样才能在就业中克服劣势,发挥优势,找到自己较为满意而理想的工作。要积极调适自己的职业意向与职业抱负。有些大学生,自认为是天之骄子,总有一种自负感。这种心理状态表现在就业上,则是职业取向过高、有些不切实际。因此,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不断调适自己原有的不切实际的就业取向,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择业目标要求相适应。
其次,增强学生的心理品质。由于找工作不如意而受到挫折,许多大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这时,大学生应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品质,如加强自控力、保持心理情绪平静等,使自身在内心与外在因素冲突下,达到一种动态均衡,及时消除一些因就业受挫而引发的心理失衡等问题。
最后,树立就业定位的长远意识。有些职业目前来看较好,但从长远看,实际上是夕阳职业,而有些职业却相当有发展潜力。所以,大学生找工作应有前瞻心理,对职业及单位的发展前景应有准确认识,而不能只盯着目前单位的规模、效益等。这样,大学生在就业上才能拓展视野,开拓就业心理,避免产生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