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一方砚台,一生情结”——宁夏一老人自建贺兰砚博物馆守护地方文化符号
2015-05-20 15:29:58
 

  新华网 >>正文

  2015年05月20日 15:29:58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银川5月20日电(记者赵倩)在宁夏银川市郊一座不起眼的二层小楼里,整齐地摆放着600多方质地细腻、雕工精湛的贺兰砚。

  这些贺兰砚凝结了虞崇文近20年的心血。今年68岁的虞崇文担任过宁夏政协委员、文史馆馆员,在企业做过职业经理人,然而对于贺兰砚的情结却始终如一。

  “1996年我在企业工作时,因为一个文化项目接触到了贺兰砚,当时就被它由内而外的美吸引了。”虞崇文说,当时有关贺兰砚的书籍特别少,于是他自己就开始走访贺兰砚雕刻大师,四处搜集资料,并花费10万元出版了《中国名砚——贺兰砚》一书。

  而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虞崇文慢慢地发现自己已经对贺兰砚“上瘾”了,特别是当他在银川市场上苦苦难觅一方好砚时,内心便萌生出要建设“贺兰砚场馆”的想法。

  砚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关于贺兰砚,最早在《宁夏府志》中有这样的描述:“笔架山在贺兰山小滚钟口,三峰矗立,宛如笔架,下出紫石可为砚,俗呼贺兰端。”

  虞崇文告诉记者,贺兰砚最讲究“俏彩”,即根据石料紫绿两色的多少、大小和分布位置,设计图案与层次,整个画面紫绿分明,互相映衬。

  贺兰砚出自贺兰石,而贺兰石又长于贺兰山,这些在虞崇文老人看来,都代表着宁夏的文化身份。几年前,传承了300多年的贺兰砚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非遗项目,但同时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

  于是,虞崇文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贺兰砚,除了买成品,他还会挑选好的石料请不同砚种的雕刻师进行雕刻,以丰富藏品风格和题材。随着收藏的砚台越来越多,家中存放空间也越来越小,为此虞崇文搬了三四次家。

  “这些砚台对我来说是个人收藏,但对社会来说就是非遗的展示和传承。”虞崇文说。考虑到这些,老人决定利用自己的贺兰砚藏品,建设贺兰砚博物馆。

  记者了解到,刚建成的宁夏贺兰砚博物馆耗资近400万,其中80%都是虞崇文自筹。“筹建博物馆过程中,我才发现,很多人都很热心于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有些给我捐资,有些给我捐藏品,这既让我感动,也让我感受到责任。”

  就在博物馆落成之际,虞崇文主动联系银川一小学,将它作为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示范基地,让学生在这里了解宁夏优秀的石砚文化,走近非遗。

  “信息化的发展使无纸化学习、办公越来越普遍,砚台的实用性已大大降低,如果不及时保护,今后孩子可能都不知道真正的贺兰砚是什么样子”,他认为,社会公益性是民营博物馆应该具备的“品质”,也是其建设目标和努力方向。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