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再让你孤单――“关注孤独症儿童 走向美好未来”主题活动侧记
新华网北京5月17日电(记者刘奕湛)“十几年的努力让我收获了很多,孩子现在越来越喜欢跟人沟通了,也会沟通了。”武金秀略显激动地说。
17日上午,在北京西单文化广场“集善工程 第二十五次全国助残日主题活动”的活动现场,孤独症患者戴童正在用快板表演《孟宗哭 》这一富有悠久传统的中华孝文化的故事,整个表演吐字清晰、眼神灵动,很难想象到这是一个孤独症患者。
然而,这段短短的表演戴童用了1年的时间来学习。“系鞋带这个事我教了他不少于1万次,但是现在还是有些困难。”武金秀说,但我不能停下来,耐心和爱心是他成长进步的唯一方式。
“我的梦想是能够当一名演员,用我的努力来回报社会。”刚刚做完快板表演的戴童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从2岁半发现戴童患有孤独症以后,他的母亲武金秀一直在努力,带着孩子去参加了很多培训班,发现了孩子非常喜欢快板,就一直学下来了。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孤独症致病原因不明,但人数却一直呈增长趋势。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数据,按国际统计比例,孤独症的发病率约占人口总数的万分之八至十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中国有60万至180万孤独症患儿。
他们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就像来自天上的星星一样,生活在自己的世界独自闪亮。“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一曲清脆甜美的童谣如同一弯清泉流入人们的心间,滋润着、涌动着,满满的都是童年的快乐和幸福……
然而,对于很多孤独症的儿童来说,他们就像歌词里的那一颗颗小星星,远离人世纷扰,却把心门悄悄地关上,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个缺少社会关注的群体,也是一个需要用爱心唤醒的群体。对很多人来说,这种病陌生而遥远,然而对于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庭来说,则意味着鲜为人知的艰辛和无奈。
随着孤独症发病率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小孩子被打上了孤独症的标签,孤独症的表现多样,但一定存在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这三个主要症状,同时在智力、感知觉和情绪等方面也有相应的特征,一般从1岁半左右,家长逐渐发现儿童与其他儿童存在不同。孤独症患儿一般都会在两到三岁时被确诊,但是也有不少患儿在一岁以内就出现一些孤独症的症状。家长一定要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些早期孤独症的痕迹就不难被发现。
由于孤独症的特殊性和严重性,需要长期的、系统的康复教育和训练,而康复、教育、训练和服务资源相对不足,而且孤独症儿童数量还在持续增加,他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全社会给予关心帮助和大力支持。
“希望社会上都能来关注孤独症儿童的生存情况,消除对他们的社会歧视,为他们营造一个包容、理解、友爱的社会环境。”武金秀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