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河南"证霸"口述:没想到65个证书遭吐槽
2015-05-12 13:29:15
 

大学四年获得65个证书的孙梦涛。

  “因为那天自己刚好又获得了一个证书,所以在清理个人物品的时候顺便把证书归拢了一下,觉得有那么多证书心里很开心。我就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了一条消息,把大学四年所获得的证书发到了网上。”日前,一篇《“证霸”大学四年狂揽65个证书 敌不过名校普通生》的报道引起社会关注,该事件的当事人、河南安阳工学院大四学生孙梦涛接受中国青年网采访时表示,自己被采访纯属于偶然,“我当时就是晒了一下证书的照片,后面附上了一句话: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有的只有我们自己。每个人都很有能力,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而我的舞台在哪里?我朋友圈里有位记者看到了这条消息,然后就采访了我。”

  为何投出简历没有反馈?

  孙梦涛学的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他告诉记者,自己的简历有投向企业,也有传媒公司,选择的职位有行政助理,高级文秘,还有项目专员等等。

  对于简历投出后为何没有回音,他坦言,自己选择企业的标准可能稍微高了一点,但岗位都是很普通的岗位。“因为他们的要求是本科以上学历,所以我就投了。”

  过了一段时间,看到自己投出的简历石沉大海,孙梦涛打了几个电话向用人单位询问过情况。他告诉记者:“他们说光应聘的研究生就已经够了,‘985’,‘211’的本科生还有很多都没有选上。”

  “学历是个敲门砖,再有能力的人,不给你平台你就发挥不出你的才能,但我始终认为能力更重要。”孙梦涛说。

  不想靠证书证明能力

  孙梦涛坦言,这些证书对自己找工作不会有很大帮助。“对于我来说并不是为了获得证书而去做,而是你做了事情以后证书就找到了你。举个例子,获得年级第一名,你不考就是第一名了吗?做了事情以后回头看才发现自己有这么多证书,而不是我的目标就是这些证书。”

  他告诉记者,自己并没想到会因为在大学里获得的65个证书成为大家“吐槽”的对象。“有人质疑这些证书的含金量,这些证书的含金量真的那么重要吗?如果没有干出来这么多事情的话,你会有这么多荣誉证书吗?为什么没有人看到我一直在从事公益,拉了40多万的善款,帮助了很多人?为什么我帮助一个全身烧伤超过65%的小孩解决了十几万的医疗费用,救活了一条命,别人给我送锦旗的时候没有被报道?”

  “我爸妈都是残疾人,我不努力谁养活我?其实我并没有太在意,每天开开心心的就好。”孙梦涛说。

  HR拿这份薪水,应该认认真真看简历

  孙梦涛告诉记者,在自己投出的50多份简历里,他特地设计了2、3个不同版本,以适合不同单位的需要。

  对于自己简历的制作水准,他用“不能说多优秀,但也不能说一般”来评价。

  在媒体对孙梦涛进行报道以后,有多家用人单位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对于前后遭遇的巨大反差,孙梦涛说:“希望这些企业的用人者真的是看到了我的能力,给我一个机会让我锻炼,展示自己,而不是基于新闻效应,借机宣传企业。”

  “希望HR们能认认真真地把每个人的简历都看看,他们毕竟是做这个工作的,拿了这份薪水,就应该负起这份责任。”孙梦涛说,“我最受不了的是我在公司里面特别闲,毕竟拿了这份报酬,如果没有事干我会感觉心里面很愧疚,因为我拿了公司的钱,就应该为公司服务好。”

  “挑学校”现象普遍,证书“含金量”更重要

  面对孙梦涛遭遇,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就业招聘确实存在学历歧视问题。“有些用人单位不是给所有学生提供一个真正展示能力的机会,而是按照简单的学历门槛把一部分人排除掉。”

  光线传媒人力资源招聘负责人马慧芳也告诉记者,虽然教育部要求加强对就业招聘信息审核,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但是企业的高管或多或少还是希望自己招聘的员工来自名校。她坦言,现在企业“挑学校”确实是个普遍现象。

  马慧芳说:“高考制度经历了那么多年,从一个方面还是能反映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自律能力和其他综合素质的。但是我们发现也有一些学生在初、高中比较叛逆,没好好学,没上成一个好大学。但他在大学里确实做了一些事情,够聪明,也有一定的潜力,从人力的角度来说,也希望给这些人一定的机会。”

  马慧芳认为,证书和文凭本质上其实是形式上的东西,更多的是要看他自己能力的塑造和培养是否真的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是否真的能发挥其自身价值。

  熊丙奇对此也持相同观点,他说:“对于现实中存在的用人单位对‘学校出身’不好的学生的学历歧视,这当然要检讨,但是每个学生也应当反思,如何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现在很多学生追求证书化的学习,希望通过不断地考证向社会表明自己是具备能力的。但实际上一本含金量高的证书,或者一段踏踏实实的实习经历可能比你有很多各种各样的证书都有效果。”熊丙奇建议,大学阶段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专注某个领域,根据目标制定提高能力和素质的方案,这样的毕业生会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我们不要认为证书越多,能力就越强。关键是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熊丙奇说。(记者 张炎良)


编辑:小微

来源 | 中国青年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