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5月11日电(记者张进林、顾玲、曹婷)5月傍晚,47岁的青海农村电影放映员叶胜春,开着一辆微型面包车赶去互助县文化广场。
他身穿防风服,鼻梁架一副黑墨镜。“高原紫外线强,戴墨镜可以保护眼睛,看着又时尚。”叶胜春笑着说,“都是看电影学的,买的明星同款。”
一台数字放映机、三张不同尺寸的幕布、一个U盘,加上两台音箱和一些电源线,叶胜春说这是他的基本装备。当然,他还有一些特别的装备,就是相机和节目单。
“和他们聊天时,我把节目单拿出来,问他们喜欢哪个,做好记号,下次就放哪个。”叶胜春说,“放电影时,我还会给观众照相,把他们喜爱电影的时刻留下来。”
叶胜春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林川乡贺尔村人。1984年他拿到放映证后,一直从事电影放映工作,现在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电影放映员。
“今晚放《狄仁杰》吗?这几天放的都是大片呀!”“下回啥时候来?”……半小时后,叶胜春到达互助县文化广场,四五个观众围来打招呼。
没有张贴广告,也没有事先联络,观众都知晓放什么电影?叶胜春一笑:“县文化馆的微信平台提前发布了影讯,在哪儿放什么电影,一看微信就知道。”
从业30年,他对县里不同地区的观众口味了如指掌:“县城附近的喜欢看时尚大片,贫困地区和偏远乡村的群众文化程度略低,还是喜欢抗战片和武打片。”此外,他还会专门选一些科教片,如《农村儿童安全常识》《农村饮水卫生》等。
叶胜春介绍说,改革开放初期,放什么电影观众都喜欢,那时经常放抗战片,之后放时会有一些武打片。进入21世纪后,村民喜欢看喜剧片,题材也不仅仅局限在农村领域,还包括港澳那边的《赌神》系列,“农村要比大家想象的更时尚”。
“港片比外国片放得早,早期放的是《赌神》《武状元》等,现在放的是《澳门风云》。”叶胜春说,通过放电影,村民还开始认明星了,如成龙、周润发、王宝强,一听是他们演的就高兴,说“他们演的,肯定好看”。
相比港片,叶胜春说,外国片初期受欢迎程度不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放的第一部外国片是印度歌舞剧《大篷车》,以及后来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大家说看不懂,但近期放的《敢死队》人气高,大家评价好,都说好看。
随着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来看露天电影的人逐渐减少,叶胜春依旧信心满满。他说,30年间自己共放映近8000场电影,从最初用胶片放映机放的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现在用数字放映机放映的数字电影,今后他还想放映3D电影,甚至4D电影。
“幕布看电影和看电视感觉不一样,时代在发展,我们也在进步,这一行不会消失。”叶胜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