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嫉妒心病 人之常情
2015-05-11 06:05:04
 

  在“心理健康咨询进校园”的活动中,同学们通过进行手眼协调训练,培养良好心境。

  专家帮孩子摆脱嫉妒困扰 最好的应对是将负面情绪化成动力

  未成年人心理咨询援助专栏

  自从数学考了第一名后,高二男生孔悦便总觉得竞争者在“瞪”着他,正如当初自己考输了而“瞪”着对方。原来,从羡慕、羞愧,到生气、嫉妒,不过是由互相竞争进展到相互嫉妒的一个心理过程,属人之常情并不可耻。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心理老师刘翠莎表示,家长不妨敞开心扉,引导孩子将负面的情绪转化成正面的动力。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何道岚 通讯员冯清梅

  典型案例:是好朋友又是竞争对手

  日前,一个叫孔悦(化名)的高二男生走进了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的心理咨询室。没等心理老师刘翠莎开口,他便直陈烦恼:“我实在是受不了,那个家伙一直瞪着我!”

  “那个家伙”是孔悦的同班同学,叫小强(化名)。一周前,孔悦打扫卫生时不留心碰倒了他,“被瞪了一眼”。这一“瞪”,让孔悦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细心一想,发现自从自己最近数学考了第一后,小强总在不时瞪着看他。这样的疑惑持续了一个多星期,孔悦感觉自己“被瞪得”浑身不自在,时刻要克制自己的无名火,只好前来咨询。

  孔悦坦言,事实上,直到上学期的“最佳辩手”竞选前,小强仍在他的好友名单前列,但几乎每一次的“小组长比赛”、“篮球赛”、语数英各科考试中,两位原本的好友都会成为竞争对手,而孔悦屡屡在好友面前败下阵来。面对一次次的挫败,不知道从何时起,他便“总是用眼神说话”,因为“一点也不服气,所以当时只好悄悄地瞪着他,不跟他讲话”。

  刘老师似乎找到了关键点:“你当时瞪着对方的感觉,跟你最近‘感到小强在瞪着自己’的感觉有相似之处吗?”“很像。我觉得他在嫉妒我,我拼了全力在这次的数学考试中拿了最高分,我想他一定也很生气,所以才借口我碰倒了他这件事情,经常不服气地瞪着我。”孔悦坦承。

  现象剖析:从羡慕羞愧到生气嫉妒

  心理老师刘翠莎分析说,由互相竞争导致相互嫉妒的两个人,觉得拿第一是对对方的攻击和报复——谁拿了第一,都认为是对对方的一种伤害。由此而来的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彼此斗气与防范,“只好用潜意识的‘瞪’来解决问题”。孔悦承认自己找到了心病的根源。

  刘老师继续引导孔悦思考,回想这一次次“被比下去”的经历对自己造成的实际伤害。这位高二孩子想了很久,最终摇了摇头。“听起来,好像你的‘不服气’并没有带来伤害,反而让你拼尽全力,最后拿了数学第一?”刘老师向孔悦作进一步分析和开解,不过是因为那种嫉妒的感觉太难受,而且总有一种“做小偷”心情——明明羡慕对方,又害怕对方知道,觉得很羞愧;可是比不过,又特别生气,恨自己无能,更恨对方夺走第一,最终成了嫉妒。

  “孩子们会自觉到,嫉妒别人是‘可耻’的,好像承认了自己‘比别人弱’;可当自己在某一方面暂时表现不如对方时,却很难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成绩。”刘老师表示,这样的现象很普遍,由此产生的嫉妒其实并不可耻,“正如康德所言,嫉妒这种感情激动,是人类天性中所固有的。”

  心理老师的建议:

  将负面情绪化作正面动力

  对待嫉妒,过度压抑会导致自我攻击,过度纵容又会将愤怒仇恨的矛头指向别人。刘老师表示,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学会欣赏”,并且“用尽全力,专注在促使自己能力的提高上”,将负面的情绪转化成正面的动力。

  家有兄弟姐妹,校有同学朋友,孩子在生活中免不了与他人比较,产生嫉妒情绪再正常不过。刘老师就此建议说,家长不妨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孩子知道:即使是强大的父母,也会有嫉妒的心理,嫉妒本身并不可怕。最为重要的是,在欣赏他人中追求进步,不但可以增加能力,更可收获深厚友谊。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来源 | 广州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