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汉明团队的飘色表演
黎汉明同黎伟明在检查制作的“色梗”。
沙湾飘色是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表演活动,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其精致巧妙的飘色被誉为是“凝固的戏剧、活动的雕塑”。沙湾飘色糅合了戏剧、杂技和装饰等艺术成分,凝聚着许多民间艺术者的智慧。黎汉明参与飘色制作已有30多年,技艺精湛,几十年来见证着沙湾飘色的发展和演变。
薪火相承,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面谱”版聚焦这样一批人士,他们或是手工制造者、或是悬壶济世者、或是金融才俊……他们子承父业、传承行业精华。守一份寂寞,留一份绚烂。
文、图:张映武
渊源:祖孙三代从事“飘色”制作
身着华丽戏服的小孩高高“悬”在空中,或巧妙地站在一片芭蕉叶上,或凌空手扶着一支长枪,或轻巧地被一只“小鸟”托起,表演者从容不惊,在人群惊呼声中挥洒自如。这不是杂技表演现场,而是广州特有的沙湾飘色巡游场面。在柜台面上装扮“凌空而起”的小孩通常称为“色仔”、“色女”。
沙湾飘色素有飘逸灵动的特点,精妙之处就在于连接“屏”与“飘”的那条色梗(即支持孩童的钢架)上,每次飘色巡游,“色梗”的精巧、创新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飘色艺人黎汉明是沙湾东村人,是沙湾飘色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做飘色的好手,黎汉明从12岁开始便跟随父亲学习飘色,家中已将这门手艺传承了三代。而黎汉明擅长的是飘色的核心——“色梗”的制作技巧,他告诉记者,“色梗”形状不但要吻合故事情节、承托表演者的重量,更重要的是其巧妙的连接,使色梗伪装无形,让表演者看上去似乎凌空而起,营造出“飘”的效果。
上世纪80年代,沙湾飘色巡街表演恢复,黎汉明和当地师傅一起重新整理了原有的多个传统板色,他们还推陈出新,不断改良飘色,提高其表现力。他告诉记者,过去“色梗“都是纯手工锻打,制作起来不但耗时耗力,现在他们都用机械焊接生产,能承受的重量多了,比如从前只能承受2岁左右的小孩,现在则能选用更大年纪的小孩了,大些的小孩可以装扮更多的动作,这样飘色的造型自然就丰富很多了。
精髓:看不见的“色梗”
沙湾飘色活动通常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每次巡演展出多种不同板色,飘色以“色板”(一个流动的小舞台)为立的人物造型叫做“屏”,最上面凌空而起的人物造型叫“飘”。沙湾飘色的一大特点是“色梗”伪装巧妙,常常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沿街巡演时,观众站在拥挤的巷道两旁观色,与飘色可谓是近在咫尺,这对色梗的伪装和人物的装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黎汉明深谙“色梗”的锻造技艺,他锻造的“色梗”构思精密、粗细适中,重心正、伪装工夫高,为了改善飘色的表现力,他曾多次到广州周围地区寻找创作素材、材料,以制作更具独特风格的色梗。他参与制作的飘色以传统题材为主,有《直上云梯》、《昭君出塞》、《八仙过海》等,其中《昭君出塞》曾获评“观众最喜欢的十板飘色”之一。
黎汉明介绍称,“色梗”制作时要求越细越好,若粗枝大叶势必使飘色的观赏性大打折扣,但是太细了又担心承受重量不行,或者比较会飘,这个度就需要反复揣摩和测试。好的“色梗”制作完后一般都看不出原来的样子,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会看到“凌空飘起的小孩”等造型的原因。
表演:胆子大、不畏高
飘色的另一大亮点就是“色仔”、“色女”,传统的飘色多用2~12岁的小孩作“色心”,他们大多身着广绣戏服,打扮得光鲜亮丽,扮演成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八大仙”等传统的民间故事、历史典故中的人物。黎汉明介绍称,旧时一旦哪家的小孩被选中,对于沙湾人来说是整个家庭的荣耀,每次“出色”,家长们都会给扮色的小孩穿金戴银,服饰鲜艳亮丽,一来是剧情需要,二来显示自家的富有,巡游时镇里街巷人山人海,故在当地又有“沙湾出色,万人空巷”的说法。
由于表演者装扮和演示的神情动作直接影响到整个活动的水平,因此挑选工作一般由黎汉明等老师傅来亲自把关。为让所有报名的小孩都有平等的机会,他们让小孩轮着站在“色梗”上,逐一筛选合适的表演者,每次活动都会有一百多个报名者,师傅们都要耐心地逐一挑选。黎汉明表示,并不是谁都适合的,为达到“飘”的作用,除了年龄、体重、身高等常规性要求外,表演者的神情动作也要求颇高,有时确定了理想的“飘色”主角,临上阵之时小孩却突然被吓得大叫大哭,还得重新挑选。“简而言之,要胆子大,不畏高,神情自然。”
如今,黎汉明虽然已退休在家,但他还加入了沙湾镇飘色协会,定期与其他飘色艺人交流,同时指导感兴趣的年轻人制作飘色。由于飘色活动经费大多是大家一块筹办的,这门手艺并不能维持生计,村里愿意学习这一门技艺的年轻人并不多,他希望可以为本土的民间艺术的传承尽一点绵力。
创新:从一“屏”一“飘”
到多“屏”多“飘”
黎伟明是沙湾飘色协会的会长,自2008年便开始跟着黎汉明等师傅学习飘色艺术,他是当地为数不多的年轻学员。作为年青一代的传承人,黎伟明在飘色的传统色板搜集、推陈出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黎伟明告诉记者,近年来,除了“色梗”外,沙湾飘色的另一大改进是在色柜上,“当地所有的飘色几乎在色柜上加装了轮子,不但使得色柜移动更便捷平稳,还可以让飘色的造型更加千变万化。”
随着飘色师傅制作技艺的改进,以前的飘色多是一“屏”一“飘”,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一“屏”多“飘”,多“屏”多“飘”,如大家所熟悉的《三英战吕布》等新版式。并且飘色的创作主题也随之多了起来,以往沙湾飘色的题材大多出自故事传奇,如今却有了更多元化的发展。
2009年,当地师傅齐心协力创制了大型沙湾飘色《赛龙夺锦》,他们把舞台移到了宽阔的电瓶车上,色柜上的“飘”即使多达十几个人也不成问题,这项作品均荣获了中国民间文艺的最高荣誉“山花奖”,深受好评。黎伟明表示,沙湾飘色不但在广东省享有盛名,在全国也有着较高的艺术地位,他们的团队时常到周边地区去表演,还曾被邀请到香港表演,进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