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金东 二次分类 就地处理着力破解农村垃圾难题
2015-05-08 05:24:15
 

  金

  东

  二次分类 就地处理

  着力破解农村垃圾难题

  周建福/文 邵勤旦 杨晨微/摄

  4月20日,赤松镇钟头村的垃圾减量处理房正式建成。这意味着,金华市金东区491个行政村中,除二环以内的城区及部分拟拆迁的村庄外,所有442个村全部实施垃圾分类,基本实现了垃圾分类全覆盖。生活垃圾经处理实现减量达60%以上。垃圾处理这一城市管理还未解决的“顽疾”在金东农村痊愈。

  去年以来,金东区在金华市委、市政府的精心部署下,以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工作重点,认真总结澧浦镇试点经验,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二次分类、就地处理”模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工作,着力破解“垃圾围村”难题,助推“美丽金东”建设。

  二分法、低成本,简单易行

  走进澧浦镇后余村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摆放在家家户户门口的垃圾桶,桶上标着“可回收垃圾”和“其它垃圾”字样。村民方建华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分类后的垃圾丢进门口的桶里,遇到有电池、灯泡等有害垃圾就送到村口指定的回收桶。在他看来,垃圾分类很简单,只要记牢“会烂的”和“不会烂的”就可以了。

  金东区农办工作人员王瑞良说,在农村,垃圾大多以蔬果皮、厨余垃圾等为主,实施垃圾分类只要把好户头关,就可以实现大幅减量。因此,金东区在实施垃圾分类时采用了“二分法”,即分为可堆肥和不可堆肥垃圾两种,可腐烂的就地堆肥,用于还田增肥和制作环保酵素;不可腐烂的集中外运。

  “二分法”尽管离严格意义上的垃圾分类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减量效果明显,使得垃圾分类工作易推广、可持续。“垃圾分类是一个漫长的习惯养成过程,只有做到简单方能坚持。”王瑞良说。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金东农村也出现了由于农民素质参差不齐,个别农户分类不到位的情况。为弥补这一漏洞,金东区采取了“农户源头分类、分拣员二次分拣”的措施。

  葛佩生是澧浦镇琐元村的一名垃圾分拣员,他的工作就是从户头上收集“二分法”分好的垃圾,随后运到垃圾减量处理房附近进行再次分类。前不久,由于工作出色,他被评为澧浦镇首届“十佳优秀垃圾分拣员”之一,镇里对其进行了表彰。

  “垃圾分类工作逐渐走向良性轨道,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垃圾分拣员的劝导和收集工作。一些村民看他们很辛苦,也就不好意思乱扔垃圾了。”澧浦镇相关负责人范俊告诉笔者,垃圾分拣员的挑选很关键,必须要考虑有责任心、会吃苦耐劳。“从试点运行情况看,澧浦镇垃圾歼灭战‘首战告捷’,垃圾分拣员功不可没。”

  在垃圾分类减量处理过程中,终端的建设也非常重要。金东以就近、节俭的原则,采取“1+X”模式配套建设封闭式太阳能垃圾减量处理房,即以服务人数计算,500人以下村庄,按“1+2”建设(1代表不可腐烂垃圾房数,2代表沤肥房数),500至1000人按“1+3”建设,1000人以上则按“1+4”建设,鼓励“多村联建”、“村企联建”、“村校联建”,提高设施利用率。

  以200户、500人口的村庄为例,可以采用“1+2”模式,各项配套设施投入大约在10万元左右,每年需支付分拣员(包括清运工作)工资3万元左右。与其他地方采用机械处理一次性少则三五十万元、多则八十多万元的投入相比,成本要低很多。

  截至目前,金东区投入5000多万元,442个村共建成太阳能垃圾沤肥房305座,购置垃圾分类车1000多辆,垃圾箱12万多只,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广发动、全覆盖,齐头并进

  仲春时节的傍晚,岭下镇岭五村辛苦劳作了一天后的村民们,围坐在村民朱炳富家门前的空地上,一边感受丝丝春风带来的舒适,一边和“老朋友”闲聊着。这“老朋友”不是别人,正是负责该村垃圾分类工作的镇干部周磊。今夜的聊天话题是:垃圾该如何分类。

  “有些垃圾是会烂的,比如说厨房的剩菜剩饭、瓜皮果壳等;还有些垃圾是不会烂的,包括塑料瓶、易拉罐等。像这个饮料瓶,它就是不会烂的。”周磊指着手里的饮料瓶,和村民们闲聊着。

  垃圾分类工作的难处,难在要改变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金东区将宣传发动作为工作重点,每个村都召开了村两委会、党员代表会、女户主会。

  “我们还深化‘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活动,把垃圾分类宣传作为体验民情的重要载体。”金东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了解,金东区由四套班子领导带队,与直接联系的机关部门组成工作组,进村入户宣传引导,督促农民正确进行垃圾分类;区机关每个部门都要结对联系2个以上村庄,并实行每周督查、每月例会、年终考评,督促工作落实,同时结合自身职能,开展各具特色的宣传活动,让垃圾分类观念入脑入心。

  区妇联开展“携手垃圾分类、共创美丽家庭”活动;区教育局开展“助推垃圾分类、争当环保好少年”活动;团区委开展“让垃圾分开旅行”青少年绿色行动;区总工会开展“美丽厂区”创建活动……

  目前,全区已发放宣传围裙9万多条、倡议书和宣传折页12万多份,切实转变了农户的消费观念,让他们树立起循环经济的意识。

  为消除部分村民的观望、等待情绪,金东区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全域实行垃圾分类工作,并建立了垃圾收费制度。以人为单位,每年向村集体缴纳保洁费,困难户、低保户免收。收取的保洁费,连同由财政补助、社会资助等组成的农村公共设施建管专项资金,成立了美丽家园共建基金,统筹用于垃圾分类、环境卫生整治、农村污水设施运维等工作,做到专款专用。“缴费尽管不多,但能提升老百姓的自觉意识。”金东区农办主任傅得芳说。

  建机制、重自治,规范有序

  每天早上,塘雅镇塘三村村主任黄志怡在家吃了几口早饭后,就骑着电瓶车匆匆出门了。全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铺开后,作为塘三村第四网格组组长,他每天这个时间都要去网格里转一圈,对21户50多人的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宣传和监督。以“镇、村、片、组、户”为单位,实行“五级联创”的网格化管理,是金东为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使出的新招。

  金东区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时,要求党员干部带头执行垃圾分类、党员联系群众,定期开展党员干部公益服务日活动,并抓好农村妇女这支生力军。

  垃圾分类减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健全长效机制非常重要。金东农村的显眼位置都张贴有一张“荣辱榜”,督查人员每周对各村各户进行两次明查、一次暗访。村民家门前的“三包”区域,卫生情况特别脏乱的,督查小组将会用相机拍下,每周五张贴到“荣辱榜”上。做得好的农户,也会以照片的形式,张贴在“村民荣辱榜”上予以公告表扬,镇里还给予毛巾、肥皂等生活保洁用品的奖励。

  在垃圾分类过程中,金东区严格落实“门前三包”、卫生督查、路长包干等六项制度,引导群众转变生活方式,确保农村生活垃圾真分类、真减量。

  金东区委主要负责人说,垃圾分类涉及每个农户,农村是熟人社会,况且基层组织健全,村民自治作用能得到有效发挥。这也是垃圾分类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重要原因。

  据统计,目前金东农村包括外来人口有38万人,年产生活垃圾9万吨左右,实施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后,一年可减少垃圾近6万吨,能节省下垃圾清运、填埋等费用1800多万元。“如此一算,投入的建设成本三四年内就可以拿回来。”金东区委主要负责人说。


编辑:小微

来源 | 浙江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