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贵阳市观山湖公园。
本报记者 汪志球摄
草长莺飞的时节,漫步在穿贵阳城而过的南明河畔,很难将眼前的美景与“酸雨城市”联系起来。而上世纪末,以煤烟型污染为主的重庆—贵阳一带还是著名的酸雨区。
“好空气是我们的生态优势,绝不能丢。”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说。这几年,贵阳市空气质量大幅提升。2014年空气优良率达86%,其中有5个月空气质量优良率100%,全年未出现重度污染天气。今年1至4月,空气质量优良率同比提高5.8个百分点。
环保部门远程监控大型工地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已由煤烟型向复合型转变,区域性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成为空气质量中最突出的问题。2014年,贵阳大气颗粒物污染源中城市扬尘占29%,排在首位。其次,煤烟尘、工业粉尘占比21%,机动车尾气占比20%。
找到污染原因,扬尘治理便成为城市大气治理的重点工程。“城市扬尘主要来自工地扬尘和道路交通扬尘,贵阳制定了从工地施工、道路运输、渣土场管理着手的整改措施。”贵阳市生态委主任孙华忠说。
“裸土露地要抑尘覆盖、作业面要定时洒水……”前不久,贵阳市改善空气质量小组办公室执法人员到花溪区,对养牛村的贵州大学扩建二期安置房工地扬尘污染进行督查。去年,这样的工作涉及全市1318个施工工地。今年,贵阳市生态委将联动住建、城管、交警等多方力量,对大型工地安装摄像头进行在线监控,对渣土车逐步分批安装移动式卫星定位监控系统,督促其文明施工。截至一季度已有24个大型工地联网,环保部门可实现远程监控。
针对扬尘污染问题,去年2月,市生态文明委联合市城管局特别印发《关于受理市民举报大气污染问题的实施方案》,市民举报的扬尘污染问题经核实为有效举报的,对举报人奖励30到50元手机话费。去年一整年共接到市民举报电话573起,核实处理516起,发放奖励资金合计14820元。
空气质量变差,短信提醒“一把手”
贵阳市生态建设委员会大气办工作人员曹洋和同事们的电脑桌面上,一份“环境空气质量日历”引人注意。绿色代表优秀、黄色代表良好、深褐色代表重度污染……他们将每天的环境空气质量做成日历,从高到低分为6个等级。
贵阳市市长刘文新说,贵阳市本级出资300余万元建成2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各相关区县自筹资金1500余万元建成11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与10个国控监测点一道,组成了网格化的监测格局,实时跟踪调控全市空气质量。
不仅县县建有空气自动监测站,市生态文明委还在全市范围内落实年度目标预算式台账管理,将全年空气质量目标折算成天、落实到月开展调度。
“各位领导:今日14时起我市环境质量连续超标5小时,据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预报,16日空气质量预计在良至轻度污染之间,请市直相关部门做好交通疏导工作、重点区域道路清扫保洁和餐饮油烟管控等工作……”3月15日,贵阳市委、市政府、住建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一把手”的手机上,都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短信来自贵阳市生态文明委大气办,工作人员对全市10个国控点、13个市控点的空气质量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根据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做出预判。发现空气质量有变坏的趋势,便即时向相关区域的职能部门“一把手”群发短消息,指出存在的问题,介绍数据变化的趋势,并提供相应举措做参考。
今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贵阳市、县、乡5500余人义务植树40871株。“不能把城市变成水泥森林、玻璃森林,要给绿地、公园、湿地让出空间。”贵阳市委常委、副市长李作勋说。
《 人民日报 》( 2015年05月06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