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成“大家”(上)
(宋代·苏洵)
苏洵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在当时都很有名望,被称作“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古《三字经》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相传,苏洵27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参加进士考试落榜后,没有灰心丧气,反而更加刻苦学习。曾熟读经史百家著作,写起文章来下笔千言,顷刻而就。他的文章经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荐而著称于世,一时间许多学者、文人都去模仿。
苏洵曾任秘书省校书郎、主簿。后来参与编著礼书,写作《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就死去了,著有《嘉祐集》。苏洵的散文笔力雄健,议论风发,颇有气势,是继承《孟子》和韩愈论文的传统和风格而形成的。他的叙事文较少,史论和政论都很有名。这些文章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语言精练,善于反复辨析,很有说服力。主要作品《权书》、《论衡》等篇,纵谈古今形势及治国用兵之道,带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
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自幼潜心苦读,通习百家之文,后来都成了杰出的文学家。弟弟苏辙是进士,历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著作有《栾城集》、《龙川略志》、《龙川别志》、《古史》、《诗集传》等。哥哥苏轼的成就更为卓著。他也是进士,曾任直史馆、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他不仅散文、诗词名震天下,而且书法、绘画也属稀世珍宝。著作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易传》、《东坡书传》等。手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前赤壁赋》等,画有《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存世。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在历史上震耀一时的文化巨星“眉山三苏”,都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一门父子共同列入“唐宋八大家”之林,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苏氏兄弟能获得如此非凡的成功,除了他们自己的努力之外,其中也有父亲苏洵的一份功劳。苏洵年少时并没有下苦功读书,曾经荒废了一段宝贵的年华。鉴于这方面的深刻教训,他对两个儿子很早就开始进行精心培养。还在苏氏兄弟幼年时期,苏洵就开始认真教他们识字读书了,并经常谆谆教诲他们,要知书达理,学成文韬武略,将来好成就一番事业。
那时,苏家的藏书相当多,一有机会,苏洵就领着苏轼、苏辙到书房去学习。从先秦百家著作至两汉诗赋、唐代散文以及当朝欧阳修的作品,都一篇一篇地教两个儿子诵读、书写,而后又逐字逐句地给他们讲述。
苏洵壮年以来,博览群书,见识深广,对各家著作都很有研究。因此,他的讲述往往简练、准确、精当,能抓住要害。加上“二苏”聪颖好学,没几年工夫,前人的许多经典著作,他们都已经学通了。苏轼、苏辙年龄稍长,苏洵便开始辅导他们写文章。他反复告诫两个儿子说:“写文章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切不可因袭他人,要‘言必中当世之过’,像五谷能充饥、良药可治病一样,能解决实际问题。”
苏洵最反对浮华不实的“时文”,十分崇拜韩愈和欧阳修等人的著作,要求儿子去学习他们文章的写作技巧。苏轼十来岁时,苏洵就叫他作《夏侯太初论》这样难度较大的文章,结果苏轼竟一气呵成,写得特别成功。文中有“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一类的警句,苏洵看了赞叹不已。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