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旭影
全国两会议程过半,群众热议话题不减。从解决看病贵的“新药方”到二孩如何“生得了又养得起”?从改善“天价房”到破解择校难……民众对国家发展、民族兴盛的期盼,也正融注于每一个个体心中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之间。
诸多民生关注,都离不开社会的公正。人民群众对法治中国的向往期待,无异于拉出了一张公平正义的“愿望清单”,而影响司法公正的深层次问题能否有效破解,恰是群众所忧、人心所愿,亦是人民法院推进司法改革,用行动回应群众期盼之努力所在。
据报道,自去年2月最高法院发布“四五改革纲要”以来,仅一年时间,法院确定的65 项改革举措已完成24项,32项有实质性进展。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由最高法院牵头的29项司改任务也已完成11项,绝大部分已开展试点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数字检验改革实效,我们不妨也为法院推进司法改革解决了哪些影响公正的问题拉一拉“清单”。
对群众“如何破除地方保护,让判案不会有‘主客场’之分”的担忧,最高法设立一南一北两个巡回法庭,共收案1774 件,审结1653 件;设立跨行政区划法院试点,破除地方保护干扰,去年北京四中院审结以区县政府为被告的一审行政案件是2014 年的近7 倍;对 “民告官”行政案件,探索跨行政区划集中管辖,从体制上保障司法公正。
对群众“审判怎样更公正,责任怎样更明确”的担忧,最高法院加强顶层设计,发布了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科学指导试点法院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推行“谁主审、谁署名、谁签发”,放权不放任,剑指“审者不判、判者不审、权责不清”;推行院庭长办案常态化,不分领导干警,“是法官就要办案”,充实一线办案力量。
对群众“打官司对方‘有人’,打招呼怎么办”的担忧,最高法出台专门文件,对领导干部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干预过问案件的记录全程留痕、设置 “防火墙”,防止人情案、关系案;借助信息化建设,推进司法公开,打造“智能”、阳光法院;健全院庭长审判管理和监督机制,筑起制度的“隔离带”,消除暗箱操作的空间。
对群众 “如何破解‘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的担忧,全国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去年5到12 月,共登记立案数同比增长29.54%,当场登记立案率达到95%,让立案难成为历史;推进诉讼服务中心、12368诉讼服务热线、人民法庭建设,健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等改革,让诉讼群众少跑腿、更省心,满足多元司法需求;推进执行信息公开、开通网络执行查控系统,让生效判决落地执行,不成“一纸空文”。
不言之言,闻于雷鼓。回望中国法院探索改革之路,每一个变化、每一个举措,无不锁定群众对公正的期盼、解决影响公正的痛点、消除干扰正义的担忧,及时回应着人民的司法需求。改革虽有荆棘,行动足见担当。进行时中的中国法院司法改革,必将还愿亿万群众向往法治、期盼公正的“愿望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