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正读与误读:崇美情结明显
[ 2007-04-23 09:40 ]

曲折演进的中日关系

记者:张建

温家宝总理访日取得了人们期待中的具体成果,但是中日关系尚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

安倍晋三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的态度暧昧,今年1月17日,他所领导的自民党通过2007年度政策纲领,鼓励党员参拜靖国神社,而他就任首相至今在参拜问题上没有给予明确答复,这其实为未来设置了一个变数。

台湾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的另一个重要问题。2007年被认为是反台独、维护台海和平的关键时期。去年2月,美日举行“二加二”(两国的外长和防长)会议,首次将台海局势作为共同战略目标,今年2月,美日又就台海共同军事行动展开协调。

中日关系要想获得长期的平稳发展,仍需要长时间的甚至是艰苦的沟通和交流。

自从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基本上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较平稳阶段和90年代至今的复杂多变阶段。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签署《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之后近20年时间里,虽然两国之间也出现过摩擦,但总体上以友好和合作为主流。20世纪70年代有3件影响中日关系的大事发生,第一件是1972年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双方签署的《中日联合声明》对“台湾问题”和“历史问题”做了原则规定;第二件是1978年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两国在双边及地区与安全方面达成了共识;第三件是日本政府决定向中国提供日元贷款,开启了两国政府间的经济合作关系。进入80年代,两国关系出现一些摩擦,但这些摩擦并未影响两国整体的良性互动关系。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日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访日和日本天皇访华,中日政治对话迈上新台阶。但从1994年开始,两国间摩擦迭起。这一年,日本不顾中国政府强烈反对,邀请台湾行政院副院长徐立德访日。199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日本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者公开否定侵略历史。1996年,中国在台湾海域演习之后,日本是除美国外唯一对华提出抗议的国家。但在同一时期,日本两任首相访问了中国,中国也有高层领导先后访问日本。1997年,中日政府首脑实现了互访,双方都主张加强对话、扩大合作。1998年,中日防卫对话进入新层次;中国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和国家主席江泽民先后访日。

2001年8月,小泉纯一郎首相以公职身份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其后连年参拜,导致中日首脑互访中断四年多。中日关系跌至两国关系正常化后的最低点。但同时,中日贸易额不断增加,2001年以来年年创新高。

回顾中日关系的演进,可以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两国经济上日益相互依赖,另一方面政治摩擦频繁发生。双方关系的变化除了因为日本国内情况有变外,中国的快速发展也给日本带来了心理上的不平衡。

温家宝总理访日期间,双方达成共识,共同构建“战略互惠关系”。“战略互惠关系”表明一种长远的、全局性的双边关系,同时淡化了感情色彩,双方将务实地寻求共同利益并加强合作。中日在经贸、能源、金融、环境以及国际关系上还有很多合作的空间,两国已经在积极寻求利益交汇点。对于中日间已经呈现长期化趋势的问题,双方可能都要做好长期面对的心理准备。在历史问题上,日本尚未形成足以承认侵略罪行的政治气氛和道德价值观,在相当长的时期这仍是中日关系发展的障碍因素。在台湾问题上,日本政界有一股较大的亲台势力,他们希望维持台湾的现状,不愿中国实现统一。在防卫问题上,日美同盟已将中国作为其防范对象,这让中国感到担心。其他还有关于钓鱼岛归属等领土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问题,不仅需要双方的智慧,还需要双方的信任。

媒体将温家宝总理访日称为“春天的谅解”,也有人担心“春天还有倒春寒”,但无论如何,中日关系在经过不断的摩擦、碰撞之后,会加深了解,也会更加理性务实。民间印象:误读还是正读?

即使是在经济全球化、文化交流格外频繁的今天,还有很多人觉得日本人的性格难以琢磨。

正如60多年前美国学者罗斯·本尼迪克特在《菊花与刀》里描述的那样,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可以像日本人那样“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

虽然与日本一衣带水,但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困惑不比美国人更少。

无论是否真的接触过日本人,通过书籍,通过影视,中国人还是形成了对日本人的印象,这些先入为主的印象是否可靠?距离真实有多远?《新世纪周刊》采访了诸多日本人以及与日本人有过长期接触的中国人,以此厘清一些认识的误区。

 123456789101112131415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