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日距离很近,但我们并不了解它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他们与我们长相接近,甚至难分彼此,他们也使用汉字,他们和我们一样喜欢喝茶,他们的一些行为似乎与我们相似,他们与我们一衣带水,但是,在经过了如此多的碰撞和波折之后,我们发现,我们其实并不了解他们,或者说了解不够。
“你必须把它看作和美国、荷兰、毛里求斯一样的外国。”水均益说。
“日本是一个我们以为很熟悉,其实却陌生的国家。”白岩松说。
这两位央视的主持人在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前后,对日本做了大量报道。
几十年前戴季陶在《日本论》中写道:日本把中国放在手术台上、显微镜下观察了几千次,那么中国呢?
几十年后,我们对邻邦的了解其实仍没有更多。
为什么日本人不肯对过去的战争反思?为什么他们不能像德国人一样忏悔?我们充满不解和愤怒。同时,我们也无法不正视日本作为一个现代公民社会所取得的成就——不论是在个体的公民意识、文化教育程度还是在社会整体的保障体系上,日本都令人敬佩。
爱和恨之前先了解,这种态度适用于对待任何事物。
“为友谊与合作而来”
记者/汤涌
温家宝总理4月初就盼望过的“跟日本大学生打棒球”的愿望终于实现了。4月13日下午,他和日本京都立命馆大学的学生们一起走上棒球场,一起练球。尽管久别棒球场,一起训练的日本大学生仍然认为这位长者的身手非常灵活。
这是中国总理时隔7年后首次访问日本。在去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的破冰之旅后,温家宝总理展开了他的融冰之旅。中日关系长达5年的冰河期似乎成为过去。
此次温家宝总理访日,正如同棒球比赛中直接得分的“本垒打”一样完美。“融冰还要继续努力。”温总理对媒体说,但他的热情和能量已经让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变得亲切起来。
2006年10月,安倍晋三就任日本首相后不久访华,给冰冻的中日关系带来了暖意。在中国老百姓眼中,安倍的形象似乎比狮子发型的小泉更让人觉得友好。但是两国的隔阂显然不会在短时间之内消除。“为友谊与合作而来是我这次访问日本的目的”,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的演讲赢得了日本人热烈的掌声。
事实上,中国总理的一系列行动都传达了和平友好的信号:晨练时他选择慢跑,这是一种和缓的运动;公园里他打太极拳,这是中国武术中最平和、最少攻击性的一种;他和在国内一样关心民生,尤其是农村农业问题,与日本农民聊天。他在国会演讲结束之后首先给自己的母亲打电话——中国和日本对孝顺这种美德都非常尊崇。
温总理还访问了京都,这座古城曾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街道布局和许多名胜古迹都带有中国文化的影子。了解一个国家的最好方式莫过于访问它的古都,在那里才可以深刻理解一个国家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克林顿当年访问中国,一定要看看西安,也是这个道理。
京都还有周恩来总理题诗的纪念碑,温家宝在纪念碑前留影。周恩来这位伟大的中国政治家被亚洲乃至世界各国所尊崇爱戴,在东方文化中,他最接近传统美德中的完美君子形象,他为中日两国的友好做出了许多努力。
温家宝还与日本青年进行了交流,他希望中国青年和日本青年之间没有误解和偏见。在上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最好的时期,有大批中国青年和日本青年走出国门到对方的国家去参观、考察、学习,这是中日友好时期的经验。
温总理通过棒球运动与日本大学生进行交流,因为棒球是日本人最喜欢的球类运动之一,和中国人对乒乓球的感情相似,日本人认为棒球是他们的国球。温总理以此项运动小试身手,也是希望以小球转动地球。而通过这些诚挚友好的表示,过去对中国政治家毫无了解的日本民众见到了中国总理的可亲之处,也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对中日友好的期望。
200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同时又是“7·7事变”70周年。在中日两国之间,历史问题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难题。无论破冰还是融冰,碎冰可能一时还会存在,一些分析人士对温家宝总理访日抱以期望的同时,也保持着冷静。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蒋立峰早在几年前就预测,中日两国“亲近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下降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为“随着两国交往的密切,彼此的了解更加深入,原先的理想化成分少了,必然有一个感觉从高处往下降的过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理解和信任应该会得到加强。”
从期望过高,到认识一个真实的对方,再到重建理解和信任,中国和日本现在正处于一个阶段和另一个阶段的转折的拐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