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应是民间重要桥梁
记者:汤涌
3月31日凌晨在日本朝日电视台参加电视辩论节目,对凤凰卫视《时事辩论会》主持人黄海波和四位嘉宾都是一个挑战。这已经是继2005年、2006年后的第三次中日辩论会。
朝日电视台说,有一千万日本观众关注这次节目,凤凰卫视统计的观众数量超过一亿。这些眼睛都在关注着自己国家的辩手能否辩倒对方精心挑选的专家。凤凰卫视评论员马鼎盛也对黄海波说过“你们客场作战,一定要打赢……”
对黄海波来说,这种辩论会能够连续举办三年,并且受到两国观众的高度关注,本身就是中日两国民间交流的一大胜利。在这三次辩论期间,两国关系不断好转。
冰河期,日本人上门“挑战”
2005年6月,凤凰卫视副总裁兼中文台台长王纪言对时事辩论会主持人程鹤麟下令:“日本朝日电视台的辩论节目来挑战了,赶紧应战。”程鹤麟一清点台里的人手,发现只有专题部总监黄海波精通日文,还在早稻田大学读过研究生。“应战”的任务毫无疑问地落在了黄海波的身上。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写下“破僵局,话不说不透;巧沟通,理不辩不明”以表示对这次辩论会的期待。这段话后来被收入了那期节目的宣传片。
“日本人最担心的是,中国人在双方关系接近冰冻期的时候会不敢说话。他们听说我们的老板刘长乐答应了做这期中日辩论会,非常吃惊。在他们看来,我们能答应进行辩论已经出乎他们的意料。”黄海波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他们做节目时尽力配合,曾经担任过小泉辅佐官的日本嘉宾、外交家冈本行夫在节目开始前还小心地问:‘一会儿我能说说台湾问题吗?’我笑笑告诉他,想说什么都行。”
第一次中日辩论会,双方辩手都非常客气,大家都怕刺激了对方或者观众。一向理性宽容、最早提出“政冷经热”的冯照奎教授感到很紧张,两位日本嘉宾则有点小心翼翼。
200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又恰逢小泉在靖国神社等问题上表现强硬,中日关系跌到历史最低点。谁也不愿意往已经冰冷的中日关系上多加一把雪。
在那一次辩论会上,冯昭奎教授说:“历史问题不是中日关系的全部,中日之间还有其他重大的、现实的、战略性的问题,需要进行对话和商讨。如果两个领导人一见面,50分钟时间里有40分钟讲历史,还有多少时间来讨论其他问题?”
何亮亮也强调“应该由中日两国的学者在一种平静的气氛中探究历史的真相,并且把这个真相告诉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
尽管双方都承认历史问题不是中国全部,日本嘉宾也都承认了日本当年的侵略行为。一个半小时的节目还是基本上耗在了对历史问题的讨论上。
“日本电视台经常会邀请中国人上直播节目,朝日电视台的《周日时政论坛》节目中,包括国新办前主任赵启正、原驻日大使陈健以及多名中国的教授学者参加过,来表明中国人的观点。但是日本人在中国的电视直播节目中出现,这还是头一次。”黄海波说。
辩论辩出交情
2006年凤凰卫视和朝日电视台决定再举行一次中日辩论会,主题是《后小泉时代的选择》。当时小泉即将卸任。尽管黄海波尽量在引导大家展望小泉后时代,但在整整第一节的时间里,双方还是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展开了辩论。
“看来历史问题是绕不开的。”黄海波说。
第二次辩论比第一次明显放得开,黄海波认为“快节奏、大嗓门,几乎吵起来,不过还是相当真诚、理性。”参加辩论的嘉宾和电视观众都觉得一个半小时不过瘾。问题谈不完,而人员也可以增加。
一次大规模的辩论会在黄海波脑海中酝酿着。2007年3月31日凌晨,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三次中日辩论会拉开了帷幕,这次的阵容是四对四。按照黄海波的评价:“如果满分是一百分的话,我给这次辩论会打90分。”
这场辩论会的时间安排在日本朝日电视台《讨论到天亮》节目的时间段,是东京时间凌晨1点20分~4点20分。这一时间段对许多中国观众并不习惯,中日辩论会播出前,黄海波有的同事还在犯嘀咕:“后半夜,谁看啊?”
平时的时事辩论会,短信大概能接到20多条,那天深夜收到的短信是260多条,网上的帖子翻了3页,有六七十条。
黄海波和各位中日嘉宾也是一夜没睡,节目结束是早晨四点多,出行很不方便,朝日电视台叫了便当和啤酒,辩论和工作了一晚上的中国人和日本人边吃边继续着话题。这些人经历了3个小时紧张的辩论之后已经无话不谈。日本学者森本敏对当天的气氛非常满意,对黄海波说:“我还担心中国人会不敢说话呢。”
另一位日本学者夏村南子本来是研究美国问题的专家,这次参加辩论前顾虑重重:“说错了话或者说了傻话会被人觉得幼稚吧。”她上节目前的最后一刻做好了被骂的准备:“我也想好了,反正我是19世纪40年代在中国东北出生的,被骂了也算我为两国交流做点贡献吧……”她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她对谈话的气氛非常感动:“看完这期节目,日本人会对中国留下很好的印象。”
天亮后黄海波和中方的嘉宾们回到酒店,大家关起门来继续聊。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研究员石齐平平时不抽烟,这会儿他点起一支,告诉黄海波:“别拦我,我说得不过瘾,我要继续说……”
刘长乐曾经问黄海波,“我觉得这种交流应该更频繁,你看一个月一次怎么样?”黄海波先表示了欢迎,而后又说,“那样我会被累死的。”
“媒体应是民间重要桥梁”
2005年第一次中日辩论会时,人民网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一个帖子,大意是:日本人下“战书”挑战凤凰卫视,请大家贡献资料,支持我们的辩手打败日本人。这是当时许多网友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事关国家脸面。
黄海波想起这个帖子笑了起来:“现在大家看这个辩论会应该对输赢比较淡了。这三年来中国人和日本人对中日关系都是越来越乐观。”在2005年,凤凰卫视进行了观众调查,80%~90%的被调查者对中日关系表示悲观。“最近的一份调查是50%的人认为中日关系可以实现战略性互惠关系。这种态度变化固然跟大环境有关,却也有辩论会的功劳。我希望更多的媒体也能够加入进来。”
2006年以来,中日两国开始通过官方、民间等各个层面的交流修复两国关系,一股交流热在中日两国之间展开。
2006年2月,中日两国执政党建立交流机制并举行首次会议。2007年3月22日,中国人大与日本参议院定期交流机制第一次会议召开。两国军事上的交流也逐渐恢复:日本媒体报道称,两国正在协商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与日本海上自卫队互访事宜。
2007年3月29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了“中日网络对话”活动,两国网民坐下来讨论“中日国民的相处之道”。4月12日,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在日本东京开幕。
中日两国国民正在抛弃误会,开始重新了解对方。“坐下聊天是一件好事,常一起聊天的人就不会打架。”黄海波说。
(来源:新世纪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