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端聊创新 | 没错!就是要和许三多学创新
(一)
最近,“创新”天天成霸屏热词,端端也忍不住想要和大家聊一聊创新。从哪说起呢?姑且就从大伙儿都熟悉的许三多开讲吧。
神马?许三多?你说的是《士兵突击》里那个半天闷不出个屁的许三多么?那个一根筋到把班副气得跺脚的许三多?
没错,还真是他。
有人说,傻乎乎的许三多跟“创新”完全是两条平行线好不?他会创新,那成才和袁朗岂不是爱因斯坦了?
如果你也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在端端看来,“孬兵+创新=兵王”,许三多就是个会创新的好兵。不信,你看——
刚下连时,许三多去了“后勤部队”维护班,却“不走寻常路”,坚持每天出操、训练,老兵们觉得他不合群。
马班长敷衍许三多做有意义的事是铺路,许三多别出心裁铺出了五角星路。五角星路,那可是除了完成任务还要加进自己想法的。
年终考核,其他官兵只能躲在战车后翻书应急,而许三多能将整本技术手册全背下来,考核成绩甩出其他人几条街。
为了克服晕车,许三多一次次地做腹部绕杠,竟然从两个做到333个,超过集团军记录几倍。
红蓝对抗演习,许三多玩命追捕敌军特种兵,打乱对手计划,硬是靠一己之力逼平了牛哄哄的磨刀石部队。
特种部队毕业考核,面对“毒气”,面对绝境,许三多孤军奋战,毅然摘下防毒面具背水一战。
……
许三多做事看似很笨,但总是令人瞠目结舌,最终成为“逆袭”的“小强”。这就是许三多,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所以,端端觉得,许三多呆萌的外表下,其实隐藏着一颗创新的心!
(二)
你以为这些就是许三多的全部了?那你又错了!
在《士兵突击》里,许三多颜值不高、学历不高,呆笨有余而灵气不足,本该是衬托一堆阳刚帅气军小伙的绿叶,但他却奇迹般地成为了剧中的核心。
其实,许三多的创新,最难能可贵之处不是他发明了啥“神器”,亦或是想出了什么惊人的谋略或者战术,如果你理解的创新只是这个境界,那未免太狭隘了。
看看费尔马怎么说的:“作出重大发明创造的年轻人,大多是敢于向千年不变的戒规、定律挑战的人,他们做出了大师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来,让世人大吃一惊。”
是的,真正的创新,是敢于向一切陈规陋习挑战,敢于坚持自我,敢于坚守本真,不随波逐流,不忧谗畏讥,不在意周围人说你傻、说你轴、说你做事没有意义的各种各样看法,始终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去努力,去奋斗,去前进,最终反过来影响别人,使自己成为主流!
仔细想来,许三多不正是这样吗?当所有人都认为他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毫无疑义的小事上时,他已经有了前进的方向。他的执着、或者说他的“傻”与“孬”正在酝酿着壮举。
许三多常常挂在嘴边的“做有意义的事”让人吐槽而又汗颜,有人嘲笑他认准的事情就一根筋似的努力从不想捷径,许三多却用它全身心的投入与付出取得了一项项惊人的成就,改变了周围人对于实干的看法。
许三多的创新不仅仅为了自己,更在深刻地影响着他人。一起长大的成才和许三多本是两个极端:成才一生顺利,喜欢别人围着他转;许三多先天不利,受尽大家的嘲笑。但是在老A的选拔训练中,成才出局了,回到草原中他才开始回想人生,聪明的成才开始向有大智慧的许三多学习,脚踏实地静心训练,完成了属于自己的蜕变,成为许三多那样的兵。
许三多是最笨的人,而袁朗是最有想法的人,当许三多抓到袁朗不放手的时候,袁朗也被许三多紧紧地吸引住了:军队中太缺许三多这样能坚持的人。袁朗欣赏许三多,多次向他透露特种部队扩招的消息,希望他能参加选拔;袁朗敬佩许三多,许三多一次次进出办公室为成才再次入选训练说情,他的坚持,改变了老A选拔队员的制度。从新兵连到老A,从孬兵到兵王,许三多用他近乎偏执的坚持让大家对他的善意嘲笑中有了敬佩,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一些人、一些事。
我们喜欢成才的聪慧,我们崇拜袁朗的帅气,但是许三多给予我们精神的洗礼。他的伟大在于对现实弊端的反叛,当我们以权威为真理时,他立足实际,不盲从;当我们以社会风气为行为准则时,他维护道德,不趋从。他的伟大在于对人们的影响,一个人的力量是小的,在经过一传十,十传百的扩散之后,那些曾被质疑被嘲笑的挑战陈规陋习的行为成为了主流,受到追捧。
许三多对于中国军人而言是永不褪色的男神:当越来越多人不知梦想为何时,他告诉我们的是对信仰与梦想的坚持。当越来越多的人被灯火酒绿的花花世界所迷醉时,他告诉我们的是别人在投机,你更应该坚持。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三十年如一日地进行天文观测;批判苏联遗传学新概念,十五年间日日夜夜坚守在田间试验,人们分不清他到底是科学家还是“田间老农”。古今中外,真正的创新者,哪一个不是如此呢?
奋斗中的许三多是傻的,收获时的许三多是憨的。在我们的嘲笑中,他已经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再去看他,或许我们需要仰视。
(三)
在许三多身上,我们认识了大智慧,也看扁了小聪明。
我们一直以为创新是很伟大的词,但是创新往往来源于对毫不起眼的小事的坚持。许三多守得初心,在一点点小事的积累中完成了创新大举。
军营中有多少人是因为看了《士兵突击》崇拜许三多而参军入伍的?和平年代的我们做事似乎能拖就拖,能靠运气就靠运气,常把“下次努力”当成借口,而许三多做事却是以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许三多告诉我们,努力付出不是傻,脚踏实地不是笨。歌德说“聪明的年轻人以为,如果承认已经被别人承认过的真理,就会使自己丧失独创性,这是最大的错误。”实干精神是我们传承千年的精神财富,这绝不会因信息时代的到来而暗淡失色,相反,我们需要的是对实干的发扬。
创新不是好高骛远,也不是只需要仰望星空。实际上,创新一点都不浪漫,甚至一点都不美好。想要创新的人,常常要与寂寞和艰苦为伴,往往首先要经受枯燥和乏味的考验。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邓稼先26岁时成为美国博士,取得学位仅9天这位“娃娃博士”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8年里销声匿迹,深入大漠戈壁、远离妻儿,领导核武器研制工作,成为功在国家的“两弹元勋”。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面对的是朋友的不解,远赴边疆、销声匿迹是对亲人的远离,邓稼先将这一切化作精神动力,日夜不停演算数据,完成任务。我们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样投身在伟大的事业中?有多少人能经受枯燥和乏味的长久考验?
“天河”系列、“北斗”导航等等世界先进的科研成果为我国取得了无数荣誉,而它们背后是无数国防科大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教授与学生:教授一心扑在试验上,大部分论文从未发表过而默默无闻;学生8个月致力攻关技术,耽误撰写毕业论文……发表论文、获取学位本是求学的一大目标,而国防科大人有太多的事迹让我们不解,让我们震惊。他们耐住了寂寞,经受住质疑,用舍弃小我、甘于平淡、心无旁骛的奋斗精神勇攀科技高峰。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没有什么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创新尤为如此。挺得过艰难岁月,才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收获。
所以每一位创新者,其实都是一个坚韧的许三多!
(四)
当年,《士兵突击》热播时,可谓万人空巷,成为中国军旅题材电视剧中的现象级作品。许多企业下通知甚至专门组织员工收看《士兵突击》,一位普通士兵能够影响整个社会,这本来就足以说明问题。
你还觉得许三多不会创新吗?
创新二字已经提了许多年了,本身一点不新鲜。为什么我们今天依然感到缺乏创新?当我们高谈阔论创新时,也请回首看看付出与坚持。
或许,在很多领域,少的不是创造的热情,而恰恰是多了浮躁,少了许三多身上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大智慧吧!
希望每一个渴望创新者,都能有许三多身上那股劲儿!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作者:叶钰铭 钱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