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做一件事 三十七载匠心路
——记中航工业成飞技术能手张健
他,一本读不完的成飞“活历史”。
他,一名有20年党龄的老党员。
他,是大家眼中朴实敬业老工匠——张健。
说起张健,想起的是一支铆枪。就像画笔之于达芬奇,钢琴之于贝多芬,能代表张健的,的确就是一支装配用的铆枪。
匠心筑梦:
成飞所有的机型都经过我的手
1979年,19岁的张健带着从上一辈传承下来的航空志向踏入了成飞公司,拾起铆枪一干就是37年,从未离开过前机身的舱位。
就在这个岗位上,张健经手了歼5甲、歼教5、初教6、歼7系列飞机,还有近年的枭龙、歼10……他见证了一代代机型的进化,见证了成飞的发展和跨越,也见证了自己从一个毛头小子到老师傅的成长。面对年轻人,他常常自豪地说:“成飞所有的机型,全都经过我的手!”
熟识张健的人知道,他喜欢穿那身深蓝色的工作服,即使上面爬满了黑色的密封胶的胶痕,甚至还有些大大小小的破洞,他还是舍不得脱下来,时常还会爱惜地摸摸那些破洞,仿佛一个破洞就藏着一段故事。
精益求精:
炙热的青春弹射出质量金奖
张健的青春伴随着歼7系列飞机的研制成熟,歼7摘取了我国大型复杂武器装备的第一枚金牌,也承载着张健生命中最炙热的岁月。歼7原型机的弹射救生装置的设计十分复杂,15把锁必须在1.5秒内按程序做完17个动作,稍有差错,弹射的飞行员就会命悬一线。而这种救生系统自苏联引入国内后,5次使用竟无一弹射成功。
救生装置必须改型!成飞决定把座椅改为抛舱盖弹射的火箭座椅,实现零高度救生,用专用的人椅分离器,分离人椅放出装在椅内的救生伞。而这项改进也让包括张健在内的研制人员承担着巨大的压力。要完成新的救生装置,就必须制定严格的攻关程序,反复论证设计方案,进行大量的地面试验,在试验中不断调整完善。这段时间,年轻的张健全力攻关救生系统课题,经常几天几夜不回家,在机身上爬上爬下,无数次尝试:要么就趴在座舱里,不断地调整、校准、打磨;要么就坐在机身下,不断地思考、画图、钻研,终于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帮助技术小组攻关。通过大量的试验工作,新型弹射救生系统最终得以完善。该救生系统在国内外使用过程中多次弹射救生均获成功,确保了飞行员的生命安全,于1985年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而经过这次锻炼,张健也练成了绝佳的手艺,成了响当当的“青年工匠”。
工匠传承:
相信年轻人能做得更好
转眼间,张健今年已经55岁了,可他还是在飞机上爬上爬下,动作灵活得还像二三十岁的时候。在前机身的装配方面,张健早就是公认的标杆和模范,不过他还是愿意常常同年轻人打成一片,言传身教指导年轻人,传承工匠精神。
前段时间,还有5年退休的张健特别矛盾。那些日子,他渐渐感觉身体有时吃不消了,可又不愿意闲下来,他前思后想,给自己定下了个目标:退休前这5年,必须多带徒弟,把年轻人都带出来。张健说:“回头看看,其实我很普通,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没别的本事,就是千万要认真、严谨、精益求精,最最重要就是用心。我能做到的,现在这些年轻人这么聪明,一定能比我做得更好。”(郭芷岑 方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