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3月14日电 (记者 冯志军)在中国,普通高中升到本科院校被家长认为是“阳光大道”,但升到职业院校会被认为是“羊肠小道”。此次全国,四川现代教育集团董事长苏华委员向中新网记者分析眼下就业供给矛盾时指出,这还是教育结构性矛盾。
春节过后在中国多个城市持续发酵的“用工荒”亦弥漫至全国“两会”现场,不少政协委员随身携带的文件袋中便有涉及此的提案。作为教育界别的政协委员,苏华针对就业供给端两头“冷热不均”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苏华介绍,今年的提案是增加职业教育高考,像普通高中一样,做到因材施考,因为现在很多职业高中只能报考专科,考本科的比例很小。而现在中国经济正在转型发展,需要储备大量技术人才,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就业教育,必须转变为就业和升学并行。
“人才没有地域和领域的限制,教育没有三六九等的区分,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应该共同发展。”苏华引述官方新近公布的数据说,从2010年到2014年,中国专职学校减少了2000余所,占总量的28%,职业教育招生困难,举步维艰。但眼下需要数以万计的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高考改革是关键。
“我的企业也面临着这些困难!”全国政协委员、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当日与记者谈及“就业难题”时颇有共鸣。他说,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农民工,现在中国年轻人的供应量每年都在大幅下降,但制造业总体规模却在上升,由此产生了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
刘汉元分析说,就业的供需矛盾还与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本身的期望值之间尚存反差有关,“想招人的招不到,想就业的就不了”的现象可能会是未来一段时期,摆在我们面前比较明显的一个矛盾。
刘汉元表示,在老龄化日趋显现的大背景下,如何缓和人口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对企业而言,唯有大大增加智能机器,智能制造的使用,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才能够缓解目前的用工荒和人力资源供应方面的问题。
当日会议开幕前通往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下,不足千米的路程让全国政协委员、林达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李晓林“走”了半个多小时,其中有不少时间被消耗在“就业问题”上。
李晓林说,众所周知,中国劳动力成本红利时代已经过去了,有些工作需要有人做,但没人愿意做,尽管一般的就业岗位是有的,但少有人愿意做。比如北京一个“阿姨”现在工资很高,但并不好找,另外其他服务行业也需要大量的人,但很多人不愿意做。
但李晓林否认中国会出现“结构性失业”现象。他表示,毕竟中国有接近7%的经济增长,并且内需非常大,这种情况在未来五年应该是“乐观”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