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3月13日电 题:中国能否领跑全球引力波研究竞赛?
——专访“天琴计划”领军科学家罗俊
中新网记者 程景伟
刚到花甲之年的中国科学家罗俊,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人们的关注。
随着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宣布发现引力波,“天琴”、“太极”、“阿里”等多个中国本土引力波探测计划也随之浮出水面。
早在二三十年前,罗俊团队就已布局对空间引力波的探测和关键技术攻关;只是那时还没有提出“天琴”代号,引力波研究也远没有现在这么知名。
身为“天琴计划”领军科学家,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罗俊近日在北京接受了记者独家专访。
美国率先发现引力波,中国已输在起跑线上?
上世纪80年代,中山大学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合作运用棒状的引力波天线(简称“韦伯棒”)进行探测,灵敏度达到国际最好水平之一。遗憾的是,与探测引力波的要求差距仍然巨大。此后,激光干涉检测引力波成为了世界主流方式。
罗俊称,目前中国地面引力波探测确实落后欧美很多年,但在空间引力波探测上,“天琴计划”与欧洲LISA或eLISA计划相比差距要相对小一些。
罗俊表示,美国LIGO地面引力波探测是一个模型依赖,是否确认为引力波,实际上还没有最后定论。即使是,那也是高频段引力波。当然,这对于“天琴计划”在低频段观测引力波很有参考价值。
“美国LIGO探测的引力波是相当于千赫兹、是极端天体事件产生的信号,持续时间非常短,还不到一秒。”罗俊表示,我们以后要观测的是连续的、天文学可以确认的波段,那会更具价值。
“空间引力波探测对技术要求非常苛刻,难度甚至超过‘阿波罗计划’”,罗俊称。
加入全球引力波研究竞赛以我为主、共赢合作
引力波探测是世界科学界公认的难度最大的尖端科技之一。
罗俊认为,现在能做空间引力波探测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美国、欧洲和中国,“谁能率先做好,谁就在科学发现上走得更快”。
“中国加入了日趋白热化的全球引力波科研竞赛。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时,别人就要追你,所以并跑时竞争会非常激烈,这将是持续的过程。”
罗俊称,中国引力波研究强调核心技术必须“以我为主”,但不排斥国际合作。
罗俊认为,碰到共同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寻找解决途径。特别是,中国与欧洲两套空间引力波研究系统,如果差不多时间实现卫星上天,还能互相验证、形成共赢。
罗俊称,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才有财力推进引力波探测,他很高兴能赶上这个时代。而在竞争过程中,中国有望借助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动本土引力波探测进程。
中国引力波探测计划应形成合力
作为物理学“大咖”,罗俊长期从事引力理论与实验、精密测量研究。2014年开始启动的“天琴计划”,落地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目前获得当地政府3亿元人民币支持。
罗俊透露,该工程前期勘察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今年6月将动工建设,包括修建上山公路,在山顶建立相当于小型天文台的卫星观察站,在山里挖掘建设面积1万平方米的山洞超静实验室。
该计划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缺乏世界一流人才,中山大学已面向全球发出年薪50万-100万元人民币的“英雄帖”。
“天琴计划”预期执行期为2016年至2035年,时间跨度长达20年。罗俊表示,引力波探测资金投入庞大,耗资较贵的是最后阶段的卫星上天。引力波探测不是简单地砸钱就能实现,它需要时间深入研究、实验。
罗俊表示,“天琴计划”国家立项工作正在推进中。他认为,不同于“阿里”进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探测,“天琴”、“太极”均针对空间引力波探测,核心技术基本一致,相信国家会将其合二为一,以期形成合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武向平日前亦向媒体称,中国引力波探测有望纳入未来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统一部署的中国引力波探测项目即将启动。
罗俊今年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其在两会上保持了一贯的低调作风。作为当下中国最炙手可热的科学家之一,对于众多媒体的追逐采访,他常常婉言拒之。
毫无疑问,人们对这位被称为“在山洞里研究引力波约30年”的科学家充满好奇。
“对于科学的探索,纯粹就是感兴趣”,罗俊称:“最重要的是享受科研的过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