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3月10日电(上官云)今天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龙头节”,俗语称“二月二,龙抬头”,在这一天有许多趣味习俗,并有“妇女不动针线,以免扎伤龙眼”等一系列忌讳。在古代,这同样是个受重视的节日,皇帝要率领百官耕地,象征性地参加劳动。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说,民间还有“敲财”、“引龙回”等习俗,目的都是除害辟邪、祈求吉祥。
二月二“剃龙头”。2015年3月21日,山西太原一理发店内,一名儿童正在剪新发型。张云 摄
龙头节又名“春龙节” 皇帝“亲耕”皇后主持蚕桑仪式
“龙头节”又名“春耕节”、“农事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高巍说,从“顺应天时”的角度来看,“二月二”叫做春龙节更合适,“这个节日不是要简单强调‘头尾’,而是象征春天万物复苏,巨龙腾飞”。
其实,将“二月二”称为“龙抬头”与古代天象有关。有关这一节日的来历,也是说法颇多。其中一个传说流传甚广:“二月二”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自唐代开始,在这一天,皇帝还要率百官出宫到田里耕地、松土,象征性地参加劳动。
民俗学者王娟介绍道:“在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中,蚕桑业占有重要地位。传说蚕神为女性,所以,古时设有先蚕坛,供皇后祭祀之用。所以,这一天,皇帝‘亲耕’,皇后要主持蚕桑仪式。”
“‘二月二’与二十四节气里的惊蛰相去不远,在中国民间的习俗中,很多节日都是与节气有着对应关系的。”高巍说,由于惊蛰意味着春天到来,而春天又是一个生发的季节,所以“二月二”不少习俗的关注点都是孩子,“比如选择在这一天给孩子理发、小孩起床要说着‘二月二龙抬头,龙抬头我抬头’之类的吉祥话等等”。
2015年农历二月初二,民间舞龙队在南京城南老街舞龙。泱波 摄
吃炸糕谓之“吃龙胆” “围仓”祈求丰收
由于龙的各种吉祥寓意,在“二月二”这一天,不少饮食也都被加上了“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面条叫食“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等,伴随着春回大地的暖意,各地人民将这些习俗演绎的有声有色。
“有的地方过春龙节,有‘引龙回’的习俗。在炕头、水缸等地方,用灰洒在地面上,一直绵延到屋子外边来,防止百虫侵害。”高巍介绍道。
此外,北京天桥民俗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兴力则援引《帝京景物略》中的一段话解释“引龙”习俗。他表示,“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也期盼“龙抬头”出来镇住毒害虫。
“也是为了求吉利,民间还有‘敲财’习俗。农历二月初二晚上,孩子们会用准备好的小木棍敲打门框,同时嘴里念念有词‘二月二。敲门枕,金子银子往家滚;二月二,敲门框,金子银子往家扛’。”高巍说。
农业社会尤其重视农业生产,在“二月二”这天,农民还会“打囤围仓”,同时说着吉祥话,比如“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目的是为了祈求丰收。
“具体到饮食上,除了之前介绍的饺子、馄饨之外,人们还会在这一天吃猪头肉、猪下水等等,近些年又兴起吃炸糕的习俗,谓之‘吃龙胆’。”高巍笑着表示,无论是哪种习俗,无非都是为了除害辟邪,体现了人们追求吉祥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