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铜陵3月3日电(赵强)“铜陵因铜闻名,依矿建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城市。随着长期大规模开采,铜陵的矿产资源日益枯竭,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安徽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必须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走产业延伸与产业替代相结合的路子,以产业转型为引领,推动城市整体转型。
铜陵,中国青铜文明发祥地之一,被誉为“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铜的采冶历史延绵3000余年,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均产于铜陵。铜陵因铜而兴,但长期形成的“一铜独大”产业结构,以及伴随的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据了解,2001年以来,铜精矿原料自给率仅为6%左右,特别是城市功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欠账多,历史包袱沉重。2009年,铜陵市被国家认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近年来,铜陵市坚持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从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问题入手,推动产业、企业和城市整体转型,积极推进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国家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双示范市、国家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市建设,深入实施节能减排,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探索铜陵特色的转型发展模式。”宋国权说。
据悉,2013年、2014年,铜陵连续两年获得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优秀等次第一名。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2015年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肯定了铜陵市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取得的成效。
宋国权认为,对资源型城市来说,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要素配置、推动转型升级上,要有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壮士断腕的勇气。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铜陵相继关闭了有色第一冶炼厂、铜陵钢铁公司等10多家规模较大企业,关停了两台12.5万千瓦发电机组和两条15万吨硫酸生产线,在安徽省率先全面淘汰水泥立窑生产线;取缔小选矿厂(点)136家,关停、拆除小码头和非码头设施54个,关闭清场石料矿山21家。同时,进一步提高项目环保门槛,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五年翻两番,规模达625.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1/3,占比居安徽省第一。
宋国权表示,铜产业仍然是铜陵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头戏”。“我们将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利用铜基新材料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二次转型,形成多极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铜陵市铜深加工产业取得历史性突破。2014年,该市首次成为电解铜净消费地区;2015年,该市铜材加工量达到158.1万吨,增长18.3%,超过电解铜产量27万吨;资源采掘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下降至1.09%,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无论转型发展走到哪一步,铜都是我们的根基,不能丢,也丢不掉。”宋国权说,“十三五”时期是铜陵市全面推进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该市将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机遇,认真落实安徽省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坚持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创新,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升产业竞争力、控制力和要素配置能力,促进铜产业迈向中高端。
宋国权对转型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他表示,铜陵市将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抢占竞争制高点、争当发展排头兵”目标定位,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走创新转型、绿色转型、文明转型之路,加快打造富有实力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城市、富有魅力的山水园林城市和富有向心力的人民满意城市,争当全省调转促和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排头兵。(完)